关于电影应该谈什么
导演风格、演员技术、剧本结构、票房、政治因素等。
一、纸上谈电影
电影制作期:研发、前制、拍摄、后制、发行。
一般成员只在某个时期出现。
制片和导演会从头监督到尾。
研发期: 剧本概念发想与成形的时期。创作自由度比较大,资金还没下来,或者下来了还没花掉。
前制期: 确定开拍对该片的拍摄期的所有事前准备。制片带领团队协助导演找齐剧组。包括摄影、收音、配乐、灯光、美术、服化、演员、剪辑、特效等。 导演需要勘景、确定拍摄地点。制片协调场地(场地的负责单位)请求拍摄许可。制片要把所有的协议合约弄好,导演要做所有的创作决定。拟定拍摄计划。分镜脚本、场景布置、摄影镜位、演员走位。
拍摄期:所有参与人员集中在拍摄地点, 将分镜片段摄制下来,录音等。可能需要摄影助理、灯光助理、场务人员。
后制期: 上映前的准备。 导演需要跟剪辑、调光、混音、调音、特效等部门合作。
发行期: 将上映版本电影转化成可以在电影院的放映机上播放的放映拷贝。
剧本和小说区别
剧本: 场景的描述、角色的描绘、对白、动作等。 通常以 分场 为单位写(分场: 同一个空间且同一段连续的时间为一场)。
小说: 章节
短句摘要(logline): 一句话描述电影的剧情概念。 通常包含了主角、主要冲突与一个钩子(hook)—— 一个会让人把剧情追下去的卖点。
eg: 《大白鲨》: 一名害怕开放水域的警长与一个喜欢攻击泳客与小船的大鲨鱼搏斗,尽管贪婪的市议会要求海滩保持开放。
电梯投案—— 在搭电梯的时间里向投资人卖出一个电影。
摘要(synopsis)与大纲(outline): 摘要大约有一页A4纸,会先描绘剧中几个主要大事件与整条剧情主线大概的模样。大纲更长,可能会有好几页A4纸之多。会包含更详细的事件设定,以及各主要角色在各个小段落里的互动与发展等。最重要的是, 所有事件的因果关系都应该在大纲中理清楚。
剧本雏形(treatment): 一个剧情长片的剧本雏形可能有五到二十页之长,包含了完整的剧情, 在每一个场景里。谁说了什么,谁做了什么,以及这些动作导致了什么事情发生。
剧本:(1)、拍摄用脚本:摄影机运动、剪辑特效,演员走位或分镜描述等批注。拍摄用脚本的主导者是 导演(2)、贩卖用脚本:突出卖点。 主导者是编剧。
对于影迷读者来说,贩卖用剧本比较像小说,拍摄用脚本更像分镜表。
剧情公式
三幕剧 好莱坞商业片大多是按照这个架构编剧的。
1979 悉德菲尔德 《实用电影编剧技巧》
西方: 一出戏包含了数个 幕(act), 幕包含数个 场(scene)。 一幕结束的时候,舞台的布幕会拉上,观众可以起身活动,进行社交与上厕所等,即所谓的中场休息时间。
第一幕(设定\铺陈): 片头三十分钟。 介绍各个主要角色出场, 铺陈大致的世界观,设定好整个故事的戏剧前提等。在第一幕的结尾处,会有一个导火索事件发生。 这个事件是故事的起点,整部片的冲突都会围绕它而展开。
第二幕(冲突\发展): 是全篇最长的一幕,导火索事件造成的冲突会进一步升级, 紧张感越来越高,主角要解决问题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第三幕(高潮与解决): 大概是片尾的20~30min。主角与反派会摊牌。将戏剧张力提升到全片最高的程度。
把剧本图像化
剧本是拍摄电影的蓝图, 剧组会照着剧本的指示拍摄电影
从文字的剧本转为影像时会存在出入。 比如武打戏 剧本很难把所有走位和动作,场面调度清楚的表示出来, 因此拍摄者需要用简易的线条画将剧本图像化,给剧组在拍摄时提供参考。
默片时期许多大成本制作都会把剧本画成图。
今天常见的四格漫画般的分镜脚本(storyboard)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出现。
分镜脚本 —— 通常由连环的分镜图组成,在每个分镜旁边标有分镜描述, 包含对话内容,动作,摄影机运动或者其他附注。 有些分镜脚本会标上该格预估的秒数(这对抓拍摄预算与片长而言是很有用的工具)。
分镜图上的线框代表摄影机的景框, 线框的宽高比应该要跟银幕宽高比一样。
分镜图可以是火柴人也可以是美术概念图。可简单可详细。
画分镜是导演的责任, 一部长片的分镜脚本可能有超过两千格的分镜图。制片方会雇佣一位或几位分镜师协助导演画分镜图。 比如 美术设计出身的希区柯克是出名的依赖分镜脚本的导演。徐克则喜欢自己画分镜。
除了利用剪辑连接不同镜头之外还可以利用摄影机运动——包含水平摇摄,垂直摇摄,轨道或手持等。所以 分镜脚本上的一个格子并不是一个镜头。 一个有摄影机运动的镜头通常需要好几格分镜图表示不同时间点的各种构图与动作。 另一种情况是: 摄影机没动,演员或道具在景框中移动,这种情况需要多画几格分镜图。
常常被误用的编剧术语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把内心想讲却没有讲出来的话称之为“内心的OS”。
什么是 “O.S.”
最开始是一个电影制作的术语,英文原文是 off-screen, 意思是银幕之外的。主要用来描述在场的角色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所说的对白。比如一个在厕所的人发出的声音,但是画面只看到厕所门。便使用 O.S.描述。 O.S.也可以表示 画外音(off-screen sound)。
如果角色没有说出来的内心话,不能写作 O.S. 画外音是必须在场的只是没被看见。 如果想要表现内心话可以使用“内心独白”或 V.O.
什么是 V.O.?(voice-over) 直译为 覆盖人声上去
V.O. 和 O.S. 相同的地方在于: 观众不会在画面上看到发声体。
V.O. 指: 说话者不在场 说出的对白, 例如旁白,电话另一头的应答,广播电台,电视声音以及内心独白。
V.O 与 O.S. 需要区分两者不一样! 不然做出来的音轨不是想要的效果。
胶卷跟数字到底差在哪里?
数字的好处是方便修改与复原,可以加更多特效,在复制和移动的时候不容易失真。
什么是数字?
普通人在方格纸上画画的例子。 数字最主要的好处是 不失真。 模拟方法的精密度上限取自媒材本身, 只要找到对的媒材,模拟方法的精密度可以轻易超过数字方法。
胶卷的优势?
首先是“底片感”, 数字数据不失真的特性让它没有“个性”或太过真实。胶片则因为化学反应产生的图像会有颗粒感,是有材质感的一种噪声。比如黑胶唱片。
胶片感光的动态范围比较大。
胶片格式简单, 数字格式复杂: RAW、ProRes422、H.264等各式类型。
胶卷时代的制片可以先拍了再说,但数字时代的制片却需要先搞懂后期流程,才能知道拍摄时要用什么样的拍摄器材与方式,不能任意进入拍摄。
二、直击拍摄现场
拍板的用处? 场记板
同步声音与画面。 专业剧组是分开录制声音与画面的。
把声音和画面合成的工作叫做对同步(重复性高、无创意)
打倒板: 在某些需要抓住拍摄时机的时候,比如火车经过的时候来不及打板,拍摄结束后可以打倒板标记,这是纯技术层面的。
小黑板上记载: 片名、场次、分镜号、镜次等
场记喊: 第几场、第几分镜、第几镜次; 场三、 shot2、take1
容易混淆的长镜头? long take
深焦式长拍镜头
法国评论家巴赞 写实主义: 鼓励减少剪辑(可以理解为一镜到底)
移动式长拍镜头: 以摄影机运动为核心的长拍镜头 。 像《爱乐之城》《夺魂索》《创世纪》等
早期移动式长拍镜头是用 轨道、摇臂、摄影机脚架上的横摇和直摇、变焦镜头的放大与缩小做的。
现在使用各种辅助工具 摄影稳定器等。 场面调度很复杂, 相当于炫技。
电影画面的错觉魔术
电影是依靠错觉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媒介,像“剪辑”本身就是一个利用错觉把不同时空拍摄的场景与镜头连接起来的技巧。
相关概念有:
强迫透视、打光(光平衡)、景片、接景。
由希区柯克发扬光大的“眩晕镜头”
推轨变焦: 变焦、推轨
变焦时 主体与背景物的大小比例会等量变化。
推轨时因为主体与摄影机之间的距离快速变动,所以主体在画面上的大小变化会远大于其与背景物之间的比例变化。
《大白鲨》 《迷魂记》此类电影对 眩晕镜头的应用。
德国角度(Dutch Angle):
一战时期德国文艺界流行的一种表现主义的美学风格,以夸张、强烈的情绪、不安全感为特色。当时的德国电影也受到影响。
当时三大艺术风格: 俄国蒙太奇美学、法国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电影和黑色电影的美学。
破水平:倾斜视角会带给观众焦虑、不安、紧张、力量、幽默、激进等情绪。
电影中的光斑:
光晕、眩光、鬼影、光斑。
指引演员的视线:
画左? 画右? no! 摄影机左边(smart side), 摄影机的右边(dumb side)。
不被看见的人:
光替(第二队)、上镜替身(身体替身)、特技演员、救援性替身。
假血配方: 甘油, 糖胶作为基底、糖胶与水2:1+玉米淀粉和染剂+香料(好闻)、 如果在户外可以加一些辣椒精减少蚊虫干扰。
第二团队:拍摄一些不需要导演亲自到场的镜头,比如动作戏、各类空景镜头、名胜地标灾难片中的群众反应,以及一些事后补拍的不包含主要演员的镜头等。
剪辑: 线性剪辑、非线性剪辑
影片调光: 曝光/白平衡调整、 夜戏日拍、 调整分镜光影色调一致, 增强场景对比。
除了用灯光、反光板等调节现场的色温与亮度对比,还有摄影师的快门时间、光圈大小,以及感光器件大小或者底片的感光度。
以底片说,冲洗过程中显影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影像本身的亮度与对比度。
电影色调: 胶片有分日光片和灯光片两种。..
立体声: 杜比降噪、杜比立体声。 电影声音一下子从单声道进化成了立体声。 上世纪60、70年代放映用的电影胶卷拷贝主要有两种声音记录方式:模拟磁性音轨与模拟光学音轨。 模拟磁性音轨是在胶卷的其中一边附上一条磁带,声音质量很好。在印制过程中比光学音轨要多上一些手续,成本高。
模拟光学音轨是直接把音波图像化后印到胶卷上,成本低,容易随着胶卷的磨损而劣化,声音质量相比模拟磁性音轨差很多。 这时杜比降噪首先登场。
杜比并没有发明创新,而是把之前的技术打包,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电影排名: 美国时代杂志(TIME)、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美国电影学会(A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