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器学习的本质与理论框架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支柱,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的统计学习理论。Tom Mitchell在其1997年的经典著作《Machine Learning》中给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的学习定义:"对于某类任务T和性能度量P,一个计算机程序被认为可以从经验E中学习,如果通过经验E改进后,它在任务T上由性能度量P衡量的性能有所提升。"这个定义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学习过程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为整个机器学习领域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
从数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学习过程表示为一个优化问题。假设我们有一个假设空间H,其中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假设函数h。学习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最优的假设函数h*,使得在给定的经验E下,任务T的性能P达到最优。这个过程可以形式化为:
$$h^* = \arg\min_{h \in \mathcal{H}} \mathcal{L}(h, D)$$
其中L是损失函数,D代表训练数据集。这个公式看似简单,但它揭示了机器学习的核心挑战:在有限的训练数据上找到能够在未知数据上表现良好的模型。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这个理论框架表现得尤为明显。以ImageNet挑战赛为例,该竞赛从2010年开始举办,推动了整个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发展。在这个任务中,T是图像分类任务,需要从1000个类别中正确识别图像内容;P是Top-1和Top-5准确率;E则是包含120万张标注图像的训练集。从AlexNet在2012年的突破性成果,到ResNet在2015年达到超越人类的性能,我们见证了机器学习算法在这个框架下的持续改进。
无人驾驶技术则为机器学习提供了更加复杂和严苛的应用场景。在这个领域,任务T不是单一的分类或回归问题,而是多个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