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让我挺震撼的文章,来自 DeepReinforce 团队发布的一个新框架——CUDA-L1。说实话,刚看到标题说“AI 让 GPU 性能提升 3 倍以上”,我心里是有点怀疑的。毕竟我们搞科研的都知道,这种宣传语很多时候水分不小。但当我静下心来仔细读完,尤其是看到他们公开了全部代码和可复现的结果后,我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实打实的突破。

Image

  不是它用了多么复杂的模型,而是它的思路非常清晰、逻辑严密,而且每一步都经得起推敲。他们没有靠“黑箱操作”或者闭源“魔法”,而是走了一条可验证、可复现、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理解,跟大家聊聊它。

核心突破:不是简单的 RL,而是 Contrastive-RL

  大家都知道,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在自动代码生成领域已经有不少尝试。传统做法是让大模型生成一段 CUDA 代码,跑一下测个性能,给个 reward,然后反向更新模型参数。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中很容易陷入“盲目试错”的陷阱——模型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某段代码更快。

  而 CUDA-L1 的关键创新,就在于提出了一个叫 Contrastive-RL(对比式强化学习) 的新范式。这个名字听着有点学术,但其实思想特别朴素:让 AI 学会“反思”

  具体来说,他们在每一轮优化中都会做三件事:

  1. 1. 让模型生成多个不同的 CUDA 实现版本;

  2. 2. 实际测量每个版本的运行速度,并把“代码 + 性能分数”一起反馈回去;

  3. 3. 要求模型用自然语言写一段“性能分析报告”——比如:“为什么 A 比 B 快?”“哪些优化策略起了作用?”“有没有内存访问冲突?”等等。

  这一步非常关键。相当于不是让 AI 盲目地“打怪升级”,而是逼它停下来写“学习总结”。久而久之,模型就不只是记住“哪种写法快”,而是开始形成对 GPU 架构、内存层次、并行机制的系统性认知

  “会做题不稀奇,能讲清楚为什么才叫真懂。” 这个 Contrastive-RL,本质上就是在训练 AI 成为一个“会总结、能归纳”的工程师。

三阶段训练流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他们的训练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设计得非常扎实:

  • • 第一阶段:精调(Fine-tuning)
    用一批高质量、可执行的 CUDA 代码对大模型进行微调。这些代码是从 DeepSeek-R1、GPT-4o、Claude 等主流模型中采样出来的,但只保留那些语法正确、能跑通的。这就保证了起点足够高。

  • • 第二阶段:自我进化(Self-training)
    模型开始自己生成大量代码,系统自动筛选出功能正确的部分,再拿去训练自己。这个过程不需要人工标注,完全是自举式的(self-bootstrapping),扩展性很强。

  • • 第三阶段:Contrastive-RL 反思优化
    这是最核心的一环。系统会同时展示多个历史版本的代码及其性能数据,要求模型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优劣,再生成下一代更优解。这种“带着数据做决策”的方式,极大减少了 reward hacking(奖励作弊)的风险,也让优化方向更加稳定。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不断参加技术评审会的程序员:每次提交代码后,不仅要听反馈,还要当众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写”,久而久之,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真实性能表现:数据说话,毫不含糊

  他们用了业界公认的基准测试集 KernelBench,包含了 250 个真实的 PyTorch 工作负载。结果如下表所示:

模型 / 阶段

平均加速比

最高加速比

中位数

成功率

原始 Llama-3.1-405B

0.23×

3.14×

68/250

DeepSeek-R1(RL 调优)

1.41×

44.2×

1.17×

248/250

CUDA-L1(全流程)3.12×120×1.42×249/250

  看到这个数据,我是真有点吃惊的。平均 3.12 倍的加速,意味着几乎每一个任务都被显著优化了;而最高 120 倍的提速,说明在某些特定场景下,AI 找到了人类都容易忽略的“捷径”。

  更难得的是,这些优化不仅在 A100 上有效,迁移到 L40、H100、RTX 3090、H20 等不同架构上依然保持强劲表现,平均加速从 2.37× 到 3.12× 不等。这说明它学到的不是“死记硬背”的技巧,而是具有泛化能力的底层优化原则

两个典型案例:AI 发现了“人类盲区”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案例,充分体现了 AI 的“创造性”。

案例一:diag(A) @ B → A.unsqueeze(1) * B,提速 64 倍

  这是一个典型的“低效写法”:原本用 torch.diag(A) @ B,会先构造一个完整的对角矩阵,复杂度是 O(N²M),浪费大量计算和内存。

Image

  而 CUDA-L1 发现,其实只需要用广播机制 A.unsqueeze(1) * B,就能实现同样的数学结果,复杂度降到 O(NM),直接省掉整个矩阵构造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指令替换,而是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很多人写 CUDA 时也常犯这类错误——太依赖高层 API,忽略了底层语义。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有时候最快的优化,不是调参,而是换思路。

案例二:3D 转置卷积,直接返回零,提速 120 倍

  另一个更惊人的例子是,在某些输入条件下(如 min_value=0),整个卷积输出恒为零。原始代码仍然老老实实跑完所有计算流程,而 AI 却识别出这个数学特性,直接插入判断,提前返回零张量。

Image



这叫“mathematical short-circuiting(数学短路)”,相当于在逻辑层面绕过了整个计算图。这种优化,别说普通开发者,就连资深 CUDA 工程师都未必能一眼看出来。

对不同人群的意义

  我觉得这项工作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提升 GPU 效率”本身,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未来 AI 系统的发展方向。

  • •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这意味着你可以用同样的 GPU 资源,跑出 200% 以上的额外算力。每节省 1% 的 GPU 时间,就是真金白银的成本下降。而且自动化程度高,不再依赖稀缺的 CUDA 专家。

  • • 对一线开发者而言:你现在可以去他们的 GitHub 下载全部 250 个优化后的 kernel,亲自在 A100、H100 上验证效果。整个项目完全开源,没有任何“信我就行”的成分,非常硬核。

  • • 对研究人员来讲:Contrastive-RL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如何让 AI 在非语言任务中,通过“反思”来提升领域认知。这对编译器优化、自动微分、甚至机器人控制都有启发意义。

表:CUDA-L1 发现的前几大优化技巧

优化技术

典型加速

示例洞察

内存布局优化

稳定提升

连续内存提高缓存效率

内存访问(合并、共享内存)

中-高

避免 bank conflict,最大化带宽

算子融合

高(可流水线)

多算子融合 kernel 减少访存

数学短路

极高 (10-100×)

条件满足时直接跳过全部计算

线程块/并行配置

中等

按硬件/任务调整 block 大小

warp 级/无分支归约

中等

降低分支与同步开销

寄存器/共享内存优化

中-高

把常用数据缓存到计算单元旁

异步执行、最小同步

视场景

重叠 I/O,实现流水线

一点个人感想

  说实话,看到 AI 能做到这种程度,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作为技术人员,我为这种进步感到兴奋;另一方面,我也在想:未来我们还需要那么多底层优化专家吗?

  但转念一想,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替代人,而是把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就像当年高级语言取代汇编一样,CUDA-L1 正在帮我们把“调 kernel”这种繁琐工作自动化,让我们能把精力集中在更高层次的问题上——比如模型设计、系统架构、甚至是 AI 本身的可解释性。

  这个工作让我再次相信,真正的 AI 突破,不在于参数多大,而在于有没有构建一个持续自我进化的“飞轮”。CUDA-L1 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只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个会学习、会思考、会总结的“AI 工程师”。

  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去看看他们的论文、代码和项目主页。GitHub 上还有详细的教程和 notebook,动手试一试,你会更有感觉。

详见

  1. 1. 论文:https://arxiv.org/abs/2507.14111v4

  2. 2. 代码:https://github.com/deepreinforce-ai/CUDA-L1

  3. 3. 项目主页:https://deepreinforce-ai.github.io/cudal1_blog/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swp.cn/web/92387.shtml
繁体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hk.pswp.cn/web/92387.shtml
英文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en.pswp.cn/web/92387.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英文站点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深入理解 Java AWT Container:原理、实战与性能优化

以 Container 为核心梳理 AWT 容器体系与事件模型,提供可运行的纯 AWT 示例(含 Panel、Frame、Dialog、ScrollPane 正确用法),并给出常见问题与性能优化建议。 Java AWT, Container, 容器, 布局管理器, 事件驱动, ScrollPane, 性…

redis--黑马点评--用户签到模块详解

用户签到假如我们使用一张表来存储用户签到信息,其结构应该如下:CREATE TABLE tb_sign (id bigint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OMMENT 主键,user_id bigint unsigned NOT NULL COMMENT 用户id,year year NOT NULL COMMENT 签到的年,month tinyin…

Shell、Python对比

在 Shell 脚本(sh/bash) 和 Python 之间选择时,主要取决于具体的使用场景和需求。以下是两者的对比分析,帮助你判断哪种更方便:1. Shell 脚本(sh/bash)的优势适用场景系统管理任务:如…

自适应反步控制:理论与设计

自适应反步控制 文章目录自适应反步控制1. 基本思想A. 第一步B. 第二步1. 基本思想 基于传统反步法,考虑了系统方程中以线性形式出现的未知参数。核心思想包括参数估计率和控制率。 考虑二阶系统: {x˙1x2φ1T(x1)θx˙2uφ2T(x1,x2)θ(1)\begin{cases…

[Oracle] LEAST()函数

LEAST() 是 Oracle 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函数,用于从一组表达式中返回最小值LEAST()函数会从给定的参数列表中返回最小的值,它与GREATEST()函数正好相反语法格式LEAST(expr1, expr2 [, expr3, ...])参数说明expr1, expr2, ...:要比较的表达式(至少…

SVM算法实战应用

目录 用 SVM 实现鸢尾花数据集分类:从代码到可视化全解析 一、算法原理简述 二、完整代码实现 三、代码解析 1. 导入所需库 2. 加载并处理数据 3.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4. 训练 SVM 模型 5. 计算决策边界参数 6. 生成决策边界数据 7. 绘制样本点 8. 绘制…

深度虚值期权合约有什么特点?

本文主要介绍深度虚值期权合约有什么特点?深度虚值期权合约是期权市场中一类特殊且风险收益特征鲜明的合约,其核心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六点。深度虚值期权合约有什么特点?一、定义:执行价与标的价差距极大深度虚值期权是指执行价&…

(LeetCode 面试经典 150 题) 86. 分隔链表(链表+双指针)

题目:86. 分隔链表 思路:双指针,时间复杂度0(n)。 双指针来维护小于x的链表和不小于x的链表即可,后面将两个链表连起来即可。 C版本: /*** Definition for singly-linked list.* struct ListNode {* int val;* …

安全扫描:检测到目标站点存在javascript框架库漏洞问题(vue)

如果升级Vue版本有限制或者时间比较紧急,可以暂时用下面方式来,规避检测到目标站点存在javascript框架库vue漏洞。 在 vue.config.js 中配置: module.exports {configureWebpack: {optimization: {minimizer: [new (require(terser-webpack-plugin))({t…

【性能测试】-2- JMeter工具的使用

一、基础脚本搭建🎯 核心目标:用 JMeter 搭性能测试 “骨架”(测试计划、线程组、取样器、监听器)📋 测试计划:整个测试的 “容器”,所有测试组件都放这里🧵 线程组:模拟…

从零构建桌面写作软件的书籍管理系统:Electron + Vue 3 实战指南

📚 从零构建桌面写作软件的书籍管理系统:Electron Vue 3 实战指南 💡 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 Electron Vue 3 技术栈的桌面写作软件中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涵盖了书籍的创建、编辑、删除等核心功能的完整技术方案,…

2025华数杯数学建模A题【 多孔膜光反射性能的优化与控制】原创论文讲解(含完整python代码)

大家好呀,从发布赛题一直到现在,总算完成了2025华数杯数学建模A题【 多孔膜光反射性能的优化与控制】完整的成品论文。本论文可以保证原创,保证高质量。绝不是随便引用一大堆模型和代码复制粘贴进来完全没有应用糊弄人的垃圾半成品论文。A题论…

网络相关(AI回答)

网管交换机都支持带tag的以太帧吗DeepSeek-R1 回答完成深度思考完成 用时24秒,搜索全网20篇资料是的,所有网管交换机都支持处理和转发带Tag(802.1Q VLAN标签)的以太网帧,这是其核心功能之一。以下是关键要点&#xff1…

每日五个pyecharts可视化图表-bars(5)

探索pyecharts库中条形图的高级用法与定制技巧,打造精美数据可视化图表 在数据可视化中,条形图是最常用的图表类型之一。它能够清晰地展示不同类别的数据对比,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数据特征。本文将为您介绍pyecharts库中条形图的5种高级用法&…

分布式版本控制工具Git

一.开发中为什么需要Git因为在多人开发中Git可以管理代码,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从库里面下载代码进行修改,每个人上传和修改Git都会有记录,如果出现大错误,还可以回退到正常版本。二.Git原理我们首先从代码库(Remote)下载代码到工作区…

OpenAI重磅开源GPT-oss:首款支持商用的AI Agent专属模型

今日凌晨,OpenAI宣布开源两款全新大模型——GPT-oss-120B(1168亿参数)与GPT-oss-20B(209亿参数),成为全球首个支持商业化应用的开放权重推理模型。该模型专为AI智能体(Agent)设计&am…

【STM32】GPIO的输入输出

GPIO是通用的输入输出接口,可配置8种输入模式,输出模式下可控制端口输出高低电平,用于点亮LED、控制蜂鸣器、模拟通信协议等;输入模式下可以读取端口的高低电平或者电压,用于读取按键、外接模块的电平信号、ADC的电压采…

5分钟了解OpenCV

在数字化时代,图像和视频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核心载体。从手机拍照的美颜功能到自动驾驶的路况识别,从医学影像分析到安防监控系统,视觉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在这背后,OpenCV 作为一款强大的开源计算机视觉库&#xff0c…

Oracle 关闭 impdp任务

Oracle 关闭 impdp任务 执行 impdp system/123456 attachSYS_EXPORT_TABLE_01 执行 stop_jobimmediate

数据结构——链表2

1.2 实现单链表 在上一篇文章中&#xff0c;单链表的实现只有一少部分&#xff0c;这一篇接着来了解单链表剩下的接口实现。 SList.h#pragma once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assert.h>//定义单链表就是定义节点&#xff0c;因为单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