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二、重症哮喘概述

2.1 定义与发病机制

2.2 分类与临床表现

2.3 诊断标准与方法

三、大模型技术原理与应用现状

3.1 大模型的基本原理

3.2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3.3 适用于重症哮喘预测的大模型选择

四、大模型在重症哮喘术前预测中的应用

4.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4.2 模型训练与验证

4.3 预测指标与结果分析

五、基于大模型预测的手术方案制定

5.1 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

5.2 手术时机的精准确定

5.3 手术团队的组建与准备

六、大模型在重症哮喘术中监测与预测

6.1 实时数据监测与传输

6.2 术中风险的即时预测与应对

6.3 手术进程的动态评估与调整

七、大模型在重症哮喘术后评估与预测

7.1 术后恢复情况的跟踪预测

7.2 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持续监测

7.3 个性化康复计划的制定

八、重症哮喘并发症风险预测与防控

8.1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8.2 大模型对并发症风险的预测模型构建

8.3 基于预测结果的防控措施制定

九、麻醉方案的优化与实施

9.1 麻醉方式的选择与大模型预测的关联

9.2 麻醉药物剂量的精准计算

9.3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整

十、术后护理策略与大模型的结合

10.1 基础护理措施的强化

10.2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0.3 护理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十一、统计分析方法与结果验证

11.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11.2 预测结果的准确性验证

11.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十二、健康教育与指导

12.1 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教育

12.2 康复期的生活方式指导

12.3 定期复查与随访的重要性强调

十三、技术验证方法与实验验证证据

13.1 技术验证的方法设计

13.2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3.3 实验结果对大模型有效性的支持

十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14.1 研究成果总结

14.2 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14.3 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重症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症状严重且难以控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也给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据统计,全球范围内重症哮喘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其患病率约占哮喘患者总数的 5%-10%。重症哮喘患者不仅面临频繁的哮喘发作,导致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传统的重症哮喘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但对于部分患者效果不佳,且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大模型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整合多源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为重症哮喘的预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大模型可以实现对重症哮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并发症风险的精准预测,为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麻醉方案和术后护理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为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基于大模型的重症哮喘风险预测体系,实现对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并发症风险的精准预测,并依据预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麻醉方案、术后护理计划以及健康教育与指导策略。同时,对大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和验证,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广泛收集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信息,同时收集患者的生活环境、遗传信息等相关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预处理和标注,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选择合适的大模型架构,如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交叉验证等方法评估模型的性能,调整模型参数,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大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临床结果,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等指标。采用独立的测试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模型在不同数据上的可靠性。

1.3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首次将大模型全面应用于重症哮喘的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并发症风险预测,实现了对哮喘治疗全流程的智能化支持,突破了传统预测方法的局限性。大模型能够整合患者的临床数据、遗传信息、生活环境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哮喘风险,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丰富的依据。基于大模型的预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麻醉方案和术后护理计划,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的预后。将健康教育与指导纳入大模型的应用范畴,根据患者的风险预测结果和个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建议和疾病管理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意识。

二、重症哮喘概述

2.1 定义与发病机制

重症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进而引发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且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遗传因素在重症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与重症哮喘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环境因素也是重要的触发因素,常见的如过敏原(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霉菌等)、空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烟雾等)、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药物(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运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当患者接触这些过敏原或刺激物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导致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导致气道狭窄和气流受限。同时,长期的炎症刺激还会导致气道重塑,使气道壁增厚、变硬,进一步加重气流受限,使得哮喘症状难以控制。

2.2 分类与临床表现

重症哮喘可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作特点进行划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度持续哮喘和危重型哮喘。重度持续哮喘患者的症状频繁发作,日常活动受限,夜间哮喘症状也较为明显,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肺功能仍持续低于正常水平。危重型哮喘则更为严重,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按照发作特点,可分为缓发持续型和突发急进型。缓发持续型多见于女性,占致死性哮喘的 80% - 85%,患者症状控制不理想,常反复发作或长时间处于哮喘持续状态不能缓解,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行性加重,在数日甚至数周内恶化,以迟发性炎症反应为主,病理改变为气道上皮剥脱,黏膜水肿、肥厚,黏膜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液栓堵塞。突发急进型较少见,主要发生在青壮年,尤其是男性患者,病情突然发作或加重,若治疗不及时,可于短时间内(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迅速死亡,故又称为急性窒息性哮喘,以速发性炎症反应为主,主要表现为严重气道痉挛,病理变化为气道黏膜下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气道内无黏液栓,若治疗及时,病情可迅速缓解。

重症哮喘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喘息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感觉呼吸时有明显的哮鸣音,呼气费力且时间延长。呼吸困难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在活动后出现,重者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极度困难,甚至需要端坐呼吸,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胸闷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常感觉胸部有压迫感,仿佛被重物压住。咳嗽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色泡沫痰,在夜间和清晨症状往往加重。此外,重症哮喘发作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焦虑、烦躁、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全身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发绀,即口唇、指甲等部位呈现青紫色,这是由于缺氧导致的。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奇脉,即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这是因为哮喘发作时胸腔内压力变化影响了心脏的血液回流。不同类型的重症哮喘在临床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缓发持续型患者症状逐渐加重,而突发急进型患者则起病急骤,症状迅速恶化。

2.3 诊断标准与方法

重症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在症状方面,若患者出现严重的喘息、呼吸困难,经常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效果不佳,且持续时间较长,如持续 24 小时以上不能缓解,应高度怀疑重症哮喘。患者呈现急性病容,短时间内出现端坐呼吸,呼吸频率每分钟超过 30 次,伴有焦虑、烦躁,言语不连贯,甚至出现行动困难、大汗、紫绀、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也提示重症哮喘的可能。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重症哮喘的重要手段,其中支气管舒张试验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具有关键意义。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评估气道阻塞的可逆性,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则提示气道阻塞具有可逆性,支持哮喘的诊断。支气管激发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气道高反应性,若激发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吸入激发剂后 FEV1 下降≥20%,则表明气道存在高反应性,有助于哮喘的诊断。此外,肺通气功能检查还可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受损程度,如 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用力肺活量)比值等指标,对于判断哮喘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过敏原检测也是诊断重症哮喘的重要环节,通过检测患者对常见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的特异性 IgE 抗体,可明确患者的过敏原,为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依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可作为参考指标,多数重症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会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哮喘的严重程度和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相关。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X 线或 CT)虽然不是诊断重症哮喘的特异性方法,但可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肺部感染、气胸、胸腔积液等,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诊断重症哮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过敏原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三、大模型技术原理与应用现状

3.1 大模型的基本原理

大模型是基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构建而成,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挖掘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和规律,从而实现对各种复杂任务的处理和预测。深度学习算法模拟人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构建具有多层结构的神经网络模型。在训练阶段,大模型利用大量的文本、图像、医疗数据等进行学习。以语言模型为例,模型通过预测下一个词或者填充缺失的词来理解文本的上下文关系,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其能够更好地捕捉语言的语义和语法规则。在处理医疗数据时,模型会对患者的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等多源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学习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例如,对于重症哮喘患者的数据,模型可以学习到特定的症状组合、检查指标异常与哮喘发作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在神经网络中,数据通过前向传播经过多个隐藏层,每个隐藏层对数据进行逐步的特征提取和变换,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更高层次、更抽象的特征表示。这些特征表示包含了数据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模型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判断。为了优化模型的性能,需要定义损失函数来衡量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目标之间的差距。常见的损失函数如均方误差、交叉熵损失等,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根据损失函数的反馈,调整神经网络中各层的权重和偏置,使得损失函数的值逐渐减小,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经过充分的训练后,大模型能够对新输入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准确预测。当输入新的重症哮喘患者数据时,模型可以根据之前学习到的模式和规律,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风险、并发症发生可能性等进行预测,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2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在疾病诊断方面,百度灵医大模型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 API 或插件嵌入的方式,在 200 多家医疗机构中展开应用。该模型能够分析患者的症状描述、检查报告等多源数据,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显著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医联推出的 MedGPT 大模型,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参数规模达到 100B(千亿级),预训练阶段使用了超过 20 亿的医学文本数据。它致力于实现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智能化诊疗,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全面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

药物研发是大模型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晶泰科技的 XpeedPlay 平台利用大模型技术,超高速生成苗头抗体,加速了药物的研发流程。传统的药物研发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大模型能够通过对大量生物数据的分析,快速筛选出潜在的药物靶点和候选药物,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智源研究院研发的全原子生物分子模型 OpenComplex 2 能有效预测蛋白质、RNA、DNA、糖类、小分子等复合物,有助于深入理解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升药物研发的效率。

在健康管理方面,一些大模型被应用于构建智能健康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疾病风险预警。通过收集用户的日常健康数据(如运动数据、饮食数据、生理指标数据等)以及病史信息,大模型可以分析用户的健康状况,预测潜在的健康风险,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如合理的饮食建议、适宜的运动计划等,帮助用户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3.3 适用于重症哮喘预测的大模型选择

在众多大模型中,选择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重症哮喘预测具有显著优势。Transformer 架构采用了自注意力机制,能够有效地处理序列数据,捕捉数据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这对于分析重症哮喘患者复杂的临床数据序列(如病史发展、症状变化、检查指标随时间的波动等)至关重要。其强大的特征提取和表示能力,能够从大量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出关键信息,准确地学习到重症哮喘相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

与其他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相比,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大模型在处理大规模、高维度的医疗数据时表现更为出色。传统模型在面对复杂的数据关系和大量的数据特征时,容易出现过拟合或欠拟合的问题,导致预测性能不佳。而大模型通过大规模的预训练和在特定医疗数据集上的微调,可以更好地适应医疗数据的特点,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重症哮喘预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遗传信息、环境因素、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等多维度数据,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大模型能够有效地整合这些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四、大模型在重症哮喘术前预测中的应用

4.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为了构建精准的重症哮喘术前预测模型,我们广泛收集了大量患者的数据。数据来源涵盖了多家医院的呼吸科、哮喘专科门诊以及住院部,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收集的患者病史信息包括首次发病时间、发病频率、既往治疗方法及效果、是否有家族遗传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患者哮喘的发展历程和遗传背景。症状数据详细记录了患者每次哮喘发作时的症状表现,如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等,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提供依据。检查结果方面,收集了肺功能检查数据,如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 比值、呼气峰流速(PEF)及其变异率等,这些指标是评估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关键参数;还收集了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X 线、CT)结果,用于观察肺部的形态、结构变化,辅助判断病情;此外,过敏原检测结果也被纳入其中,明确患者的过敏原,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除了临床数据,患者的生活环境信息也至关重要。我们收集了患者居住地区的空气质量数据,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以及当地的花粉浓度、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哮喘的发作。同时,采集患者的遗传信息,通过基因测序技术获取与哮喘相关的基因位点信息,如 ADAM33、IL - 4、IL - 13 等基因的多态性,进一步深入研究遗传因素在重症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进行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工作。去除重复记录,确保每条数据的唯一性;处理缺失值,对于少量缺失的数据,采用均值、中位数或回归预测等方法进行填充,对于缺失较多的数据,则考虑删除该样本。检查数据的一致性,如日期格式、单位等是否统一,对不一致的数据进行修正。对数据进行标注,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结果等,为数据打上相应的标签,以便模型进行学习。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不同特征的数据映射到相同的尺度范围,如将肺功能指标、过敏原检测数值等通过标准化或归一化方法,使其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以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收敛速度。

4.2 模型训练与验证

选择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神经网络模型作为重症哮喘术前预测的基础模型。Transformer 架构能够有效处理序列数据,捕捉数据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非常适合分析重症哮喘患者复杂的临床数据序列。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用于模型的参数学习,验证集用于调整模型的超参数,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最终性能。训练集占总数据集的 70%,验证集占 15%,测试集占 15%。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如 5 折交叉验证,将训练集进一步划分为 5 个子集,每次取其中 4 个子集作为训练数据,剩余 1 个子集作为验证数据,循环 5 次,最后将 5 次的验证结果进行平均,以更准确地评估模型的性能。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数据,避免过拟合,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定义损失函数来衡量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距,采用交叉熵损失函数作为损失函数,因为它在分类问题中能够有效衡量模型预测概率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根据损失函数的反馈,自动调整神经网络中各层的权重和偏置,使得损失函数的值逐渐减小,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使用随机梯度下降(SGD)及其变种算法(如 Adagrad、Adadelta、Adam 等)作为优化器,调整模型的参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在训练过程中,动态调整学习率,如采用学习率衰减策略,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降低学习率,以避免模型在训练后期出现震荡,提高模型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

在完成模型训练后,使用独立的测试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将测试集中的患者数据输入训练好的模型,得到模型的预测结果。将预测结果与实际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等指标,评估模型在不同方面的性能。准确率反映了模型预测正确的样本占总预测样本的比例,召回率表示实际为正样本且被模型正确预测的样本占实际正样本的比例,F1 值则综合考虑了准确率和召回率,能够更全面地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swp.cn/web/87022.shtml
繁体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hk.pswp.cn/web/87022.shtml
英文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en.pswp.cn/web/87022.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英文站点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Webpack的插件机制Tapable

Tapable 是一个轻量级的库,用于创建和管理插件钩子(hooks),它在 Webpack 中广泛应用,用于实现插件系统。Tapable 提供了一种机制,允许插件在特定的生命周期阶段插入自定义逻辑,从而扩展应用程序…

FRONT归因-两阶段训练流程

FRONT, Fine-Grained Grounded Citations归因 FRONT归因,首先从检索到的源文档中选择支持性引用,然后基于这些引用指导生成过程,确保生成回答有据可依,引用准确无误。 FRONT的特色在于两阶段归因训练,要点如下: 阶…

单端转差分放大器AD8138

根据 AD8138 的数据手册特性及参数,可以实现单端 5Vpp(偏置 0V)正弦波转差分 5Vpp(共模 2.5V)的功能,但需注意以下细节: 1. 信号幅度匹配性 输入信号:单端 5Vpp(峰峰值…

用R包mice进行多重插补

利用R包mice实现的链式方程多重插补方法来插补缺失的数据。 所有多重插补方法都遵循三个步骤 插补——与单次插补类似,对缺失值进行插补。但是,插补值会从分布中提取m次,而不是仅提取一次。此步骤结束时,应该有m 个完整的数据集…

【专题】网络攻防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网络攻防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链接:https://blog.csdn.net/Pqf18064375973/article/details/148996272?sharetypeblogdetail&sharerId148996272&sharereferPC&sharesourcePqf18064375973&sharefrommp_from_link 网络安全威胁的成因。 分类&#xff1a…

地震灾害的模拟

为确保地震灾害模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涉及的系统需要处理复杂的物理模型、数据输入和多层次的模拟过程。在技术设计方案中,我们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背景:描述该模拟系统的目的与应用场景。需求:列出系统的功能需求&a…

9.9 《1/10成本实现GPT-3.5级表现!ChatGLM3-6B QLoRA微调实战:4bit量化+低秩适配全解析》

1/10成本实现GPT-3.5级表现!ChatGLM3-6B QLoRA微调实战:4bit量化+低秩适配全解析 ChatGLM3-6B 微调入门实战:QLoRA 量化低秩适配技术 ▲ ChatGLM3-6B采用GLM架构改进版,支持32K上下文长度和代码生成能力 一、QLoRA 技术原理精要 QLoRA(Quantized Low-Rank Adaptation)…

【Python基础】11 Python深度学习生态系统全景解析:从基础框架到专业应用的技术深度剖析(超长版,附多个代码及结果)

引言:Python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统治地位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Python已经成为深度学习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语言。这不仅仅是因为Python语法简洁易学,更重要的是围绕Python构建的深度学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强大性。从Google的TensorFlow到Facebook的PyTorch,从科学计…

RESTful API 设计原则深度解析

在 Web 服务架构中,RESTful API作为一种轻量级、可扩展的接口设计风格,通过 HTTP 协议实现资源的标准化访问。本文从核心原则、URL 设计、HTTP 方法应用、状态管理及面试高频问题五个维度,结合工程实践与反例分析,系统解析 RESTfu…

java web2(黑马)

数据库设计 简介 1.软件的研发步骤 2.数据库设计概念 > 数据库设计就是根据业务系统的具体需求,结合我们所选用的DBMS,为这个业务系统构造出最优 的数据存储模型 > 建立数据库中的表结构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联关系的过程, > …

Meta 宣布加入 Kotlin 基金会,将为 Kotlin 和 Android 生态提供全新支持

近日 Meta 正式宣发加入了 Kotlin 基金会,如果你对 Meta 不熟悉,那么对于开源了 React Native 的 Facebook 应该不陌生了吧?现在它也正式加入了 Kotlin 领导者的阵营: Kotlin 基金会 是由 Jetbrains 和 Google 共同成立的基金会&a…

缓存系统-淘汰策略

目录 一、LRU(最近最少使用) 工作原理 操作流程 基本特征 二、LFU(最不常使用) 工作原理 操作流程 基本特征 三、ARC 自适应 工作原理 操作流程 基本特征 四、TTL(生存时间) 工作原理 操作流…

TypeScript 安装使用教程

一、TypeScript 简介 TypeScript 是由微软开发的开源编程语言,是 JavaScript 的超集,添加了静态类型、接口、枚举、类等特性,使开发大型应用更安全、可维护、可扩展。最终会被编译为标准的 JavaScript 代码在浏览器或 Node.js 中运行。 二、…

强化学习系列--dpo损失函数

DPO 概要 DPO(Direct Preference Optimization,直接偏好优化)是由斯坦福大学等研究团队于2023年提出的一种偏好优化算法,可用于LLM、VLM与MLLM的对齐训练。 算法基于PPO的RLHF基础上进行了大幅简化。DPO算法跳过了训练奖励模型这…

UniApp完全支持快应用QUICKAPP-以及如何采用 Uni 模式开发发行快应用优雅草卓伊凡

UniApp完全支持快应用QUICKAPP-以及如何采用 Uni 模式开发发行快应用优雅草卓伊凡 一、UniApp 对快应用的支持深度 UniApp 已完全支持快应用的开发和发布,具体包括: 两种渲染模式: Webview 渲染(快应用 Light 版)&a…

js 允许生成特殊的变量名 基于字符集编码混淆的 XSS 绕过漏洞 -- Google 2025 Lost In Transliteration

题目实现了一个字符转换工具 在/file路由用户可以通过 ct 参数自定义 Content-Type // 文件路由 - 提供静态文件服务(JS和CSS),支持内容类型验证 app.MapGet("/file", (string filename "", string? ct null, string?…

【仿muduo库实现并发服务器】LoopThreadPool模块

仿muduo库实现并发服务器 1.LoopThread模块1.1成员变量1.2构造函数13线程入口函数1.4获取eventloop对象GetLoop() 2.LoopThreadPool模块2.1成员变量2.2构造函数2.3配置线程数量2.4按照配置数量创建线程2.5依次分配Eventloop对象 1.LoopThread模块 这个模块是为了将EventLoop与…

华为云Flexus+DeepSeek征文|基于Dify构建文本/图像/视频生成工作流

华为云FlexusDeepSeek征文|基于Dify构建文本/图像/视频生成工作流 一、构建文本/图像/视频生成工作流前言二、构建文本/图像/视频生成工作流环境2.1 基于FlexusX实例的Dify平台2.2 基于MaaS的模型API商用服务 三、构建文本/图像/视频生成工作流实战3.1 配置Dify环境…

相机-IMU联合标定:IMU更新频率

文章目录 📚简介⚠️ IMU频率参数错误设置的影响❌ 相机-IMU联合标定失败:Optimization failed!🚀 确定IMU更新频率直接通过 rostopic hz 检查实际频率检查 IMU 驱动或数据手册从 bag 文件统计频率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修改 `update_rate` 的注意事项**最终建议****常见问题…

动手实践:如何提取Python代码中的字符串变量的值

要提取Python代码中所有变量类型为字符串的变量的值,但不执行代码(避免安全风险),可以通过静态分析代码的抽象语法树(AST)来实现。以下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本文由「大千AI助手」原创发布&#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