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内部通过两种主要策略来处理过期的Key:
惰性删除
惰性删除:顾明思议并不是在TTL到期后就立刻删除,而是在访问一个key的时候,Redis会先检查这个键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就删除它,然后返回nil
。
这种方式非常节省CPU,因为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检查。但是如果一个过期的键一直不被访问,它就会一直占用内存,造成“内存泄漏”。
周期删除
为了弥补惰性删除的不足,Redis需要一个机制来主动发现并清理那些“被遗忘”的过期键。周期性删除就是为此而生的。
周期删除:顾明思议是通过一个定时任务,周期性的抽样部分过期的key,然后执行删除。执行周期有两种:
- FAST模式:Redis的每个事件循环前会调用beforeSleep()函数,遍历过期字典,执行过期key清理,
- SLOW模式:Redis服务初始化函数initServer()中设置定时任务,按照server.hz的频率来执行过期key清理,
SLOW模式规则:
- 执行频率受server.hz影响,默认为10,即每秒执行10次,每个执行周期100ms。
- 执行清理耗时不超过一次执行周期的25%.默认slow模式耗时不超过25ms
- 逐个遍历db,逐个遍历db中的bucket,抽取20个key判断是否过期
- 如果没达到时间上限(25ms)并且过期key比例大于10%,再进行一次抽样,否则结束
- FAST模式规则(过期key比例小于10%不执行 ):
- 执行频率受beforeSleep()调用频率影响,但两次FAST模式间隔不低于2ms
- 执行清理耗时不超过1ms
- 逐个遍历db,逐个遍历db中的bucket,抽取20个key判断是否过期
如果没达到时间上限(1ms)并且过期key比例大于10%,再进行一次抽样,否则结束
总结:
惰性清理:每次查找key时判断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则删除
定期清理:定期抽样部分key,判断是否过期,如果过期则删除。
定期清理的两种模式:
-
SLOW模式执行频率默认为10,每次不超过25ms
-
FAST模式执行频率不固定,但两次间隔不低于2ms,每次耗时不超过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