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小花园。它被夹在丁字路口的拐角,面积不大,匆匆而过的行人都不会注意到它。但如果顺着几个不起眼的入口走进去,里面却是别有洞天。清早的街道还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哗,花园里静悄悄的。各式各样的花草夹杂在一起,翠绿的线条交错着把院子铺满了。偶然几朵小花身着盛装从绿叶中间冒出来,一阵风拂过点头向你招呼微笑。小花园的其妙之处就是,当你也安静下来与她同频段地相处,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院子里其实是热闹非凡,像踏脚迈入了一个奇幻乐园。布谷鸟、知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此起彼伏,提醒你这小园里满是生命活力。这些声音长短各异,交错着、铺展着,如果耳朵追着七拼八凑的动静摸索进去,能清晰地分辨出小动物们自己的节奏。要是声音有画面,这错乱的波段里一定闪烁着黑暗中萤火虫跳动的荧光,也会有如镜的湖面上倒影晴空、偶尔晃动的波澜。
这几天读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真没想到是这么可爱的书,可爱的人。书是散文,却比小说精彩。三毛的文字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的抚慰你的心灵,读了心里暖暖的,好多缺失的角落都被填满了。这里有欢笑,有泪水,有惊慌,也有无奈。沙漠是干枯的、荒凉的,一个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却如同带你涌入一片汪洋大海。惊涛骇浪从眼前咆哮着震颤着延伸到天际,脚下一条小船把你托得稳稳的。又好似一匹骏马,载着你驰骋在一望无垠的荒野间,遥不可及的远处,天地间交界处渐渐朦胧、融化,试探性的重合着。三毛真是当之无愧的探险家。
忘了小学还是中学的时候,周围一些同学在读她的书。这些模糊的记忆,像一抹星火在心里默默燃着,亮着。这次读完,那抹火苗蓬勃旺盛起来了。三毛的文字没有什么浓妆艳抹,正如沙漠中的她一样简单质朴,却让人深深感受到沙漠的自然之美,感受到三毛的善良、可爱、可敬,和她文笔的巨大能量。
我有时看一些港剧,二三十年前的画面,就像在讲述现代人的生活,直到有人拿出录像带插入录像机,原来画面里的时光已经过去那么久。三毛的撒哈拉,已经是五十多年前的故事了,却讲述得绘声绘色,宛如昨天。想象的画面都在思维空间里,除了没有现代电子设备看不出什么区别。可那些有趣得能触及到心灵的旅行,与那些附加设备又有什么关系呢?想象中的沙漠漫漫金黄,干净如洗,被烈日吹得一片亮一片暗,泛起波浪向远处追着天空奔跑。落日的时候,金黄已经悄无声息的幻化成暖红,落下来给沙地罩上一层薄纱。
三毛说阅读本身就是读者的二次创作,我非常认同。感谢三毛带着大家踏上撒哈拉沙漠的冒险之旅,用温柔、善良、幽默教会读者去创作、去改变,寻找内心深处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