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链接:扑克中的黑桃A

专栏链接:论文精读

本文关键词:智能合约;合约安全;合约可靠性;合约质量保障;漏洞检测;合约程序分析


诸位技术同仁:

本系列将系统精读的方式,深入剖析计算机科学顶级期刊/会议论文,聚焦前沿突破的核心机理与工程实现。

通过严谨的学术剖析,解耦研究范式、技术方案及实证方法,揭示创新本质。我们重点关注理论-工程交汇点的技术跃迁,提炼可迁移的方法论锚点,助力诸位的技术实践与复杂问题攻坚,共推领域持续演进。

每日一句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

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

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目录

每日一句

文献来源

一.智能合约:为何漏洞检测如此关键?

1.智能合约的独特风险属性

2.漏洞生命周期与防御窗口

二.六大漏洞检测技术:各显神通的 “安全卫士”

1.基于符号执行:用数学推演 “遍历” 所有可能

代表工具与技术原理

技术优势与局限

2.基于模糊测试:用 “随机轰炸” 找异常

代表工具与创新点

技术进化与优化策略

3.基于污点分析:追踪 “污染数据” 的传播路径

典型应用场景与工具

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

4.基于形式化验证:用数学证明 “滴水不漏”

关键技术与工具

技术优势与瓶颈

5.基于机器学习:让 AI “学习” 漏洞特征

主流模型与应用场景

技术难点与改进方向

6.其他方法:传统技术的 “跨界应用”

三.技术趋势与国内外研究对比:差距与追赶

1.技术发展脉络与热点变迁

2.国内外研究差异深度剖析

技术选择偏好差异

漏洞与平台覆盖差异

实验数据与开源情况差异

四.现存挑战:智能合约安全的 “拦路虎”

1.平台与语言多样化带来的适配难题

2.各类方法的固有局限性

3.高误报与漏报率问题

4.漏洞利用率低与复合攻击检测难

5.大规模合约审计效率低下

6.缺乏统一标准与评估体系

五.未来方向:构建更坚固的 “安全防线”

1.完善安全开发全流程融入

2.改进现有检测方法效能

3.构建标准数据集与评估体系

4.跨平台与未知漏洞检测突破

5.自动化漏洞修复技术发展

6.轻量化与实时检测技术落地

六.开源工具与资源:实战必备 “武器库”

1.符号执行工具

2.模糊测试工具

3.静态分析工具

4.形式化验证工具

七.总结:安全是智能合约的生命线


文献来源

董伟良, 刘哲, 刘逵, 黎立, 葛春鹏, 黄志球. 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技术综述. 

软件学报, 2024, 35(1): 38–62.

DOI:10.13328/j.cnki.jos.006810

已标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


智能合约就像区块链世界的 “自动售货机”—— 一旦部署,就能按预设规则自动执行交易,无需中介干预。但这个 “售货机” 若存在设计缺陷,攻击者就能轻易钻空子。2016 年 DAO 攻击事件中,黑客利用重入漏洞卷走 5000 万美元以太币;2017 年 Parity 钱包漏洞两次导致巨额资产损失,第一次因初始化漏洞冻结 1.5 亿美元,第二次因权限管理缺陷让黑客盗走 3000 万美元;2021 年 Poly Network 跨链漏洞更是被盗走 6 亿美元加密货币,虽最终追回,但暴露了智能合约 “不可逆性” 与 “资产关联性” 带来的致命风险 —— 代码一旦部署无法修改,漏洞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挽回。

《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技术综述》一文系统梳理了截至 2021 年 7 月的 84 篇相关研究,将漏洞检测技术分为六大类,从技术原理、实验数据到国内外研究差异进行全面分析,为我们绘制了智能合约安全防御的 “技术地图”。无论是区块链开发者、安全审计师还是技术研究者,理解这些技术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智能合约的安全挑战。

84 篇计算方法:23+3+13+1+3+41=84

软件工程领域包含会议 ICSE (4 篇)、FSE/ESEC (2 篇)、ASE (4 篇)、ISSTA (3 篇)、PLDI (1 篇)、ISSRE (1 篇)、SANER (2 篇)、EASE (2 篇)、APSEC (1 篇)、ATVA (1 篇)、ICFEM (1 篇)、ICECCS (1 篇), 期刊 TSE (1 篇)、TSC (1 篇)、SPE (1 篇), 共计 23 篇会议论文, 3 篇期刊论文;
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包含会议 CCS (4 篇)、S&P (2 篇)、USENIX (3 篇)、NDSS (2 篇)、ACSAC (2 篇), 期刊 TIFS (1 篇), 共计13 篇会议论文, 1 篇期刊论文; 
另有 3 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会议 IJCAI、数据挖掘领域的期刊 IPM 交叉领域的会议 FCS 上
依据中国计算机学会 (CCF) 推荐的学术会议和期刊分类, A 类会议 24 篇、A 类期刊 2 篇、B 类会议 7 篇、B 类期刊 3 篇、C 类会议 7 篇. 
其他未被列入 CCF 推荐期刊/会议文章 41 篇, 其中有 19 篇未经同行评审直接公布在开放电子论文库 arXiv 上, 非 CCF 推荐期刊/会议 (即“other”分类) 文章 22 篇 (包括 Workshop 文章 4 篇).

一.智能合约:为何漏洞检测如此关键?

智能合约并非真正 “智能”,它本质是一段运行在区块链上的自动化代码,用 Solidity 等语言编写,编译成 EVM(以太坊虚拟机)字节码后部署到以太坊等平台。它的特殊性让漏洞危害被放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智能合约的独特风险属性

不可逆性

代码部署后无法修改,漏洞只能通过新合约迁移资产补救,迁移过程中可能再次出现安全风险,且成本极高。例如 2016 年 DAO 攻击后,以太坊通过硬分叉挽回损失,但导致社区分裂出以太坊经典(ETC)。

资产关联

直接管理数字资产,漏洞可能导致资产被盗、冻结或凭空增发。2022 年 Axie Infinity Ronin 桥漏洞因私钥泄露被盗 6.25 亿美元,正是因为跨链合约权限设计缺陷。

透明性

代码公开可查,攻击者能像 “审计员” 一样研究漏洞。黑客可通过 Etherscan 等平台下载合约代码,静态分析寻找弱点,再针对性构造攻击交易。

复杂性

涉及跨合约调用、代币经济模型、链下数据交互( Oracles)等复杂逻辑,传统软件检测技术难以直接适用。例如 DeFi 协议的闪电贷攻击往往结合多个合约的漏洞,形成复合攻击链。

2.漏洞生命周期与防御窗口

如图 1 所示,2016 年 DAO 攻击事件成为智能合约安全研究的转折点,此后相关论文数量逐年攀升。在漏洞正式披露前,存在三个关键防御窗口:

代码开发阶段

通过静态分析、形式化验证等技术在部署前发现漏洞,这是成本最低的防御阶段。例如开发者使用 Slither 工具在本地检测代码,可提前发现权限漏洞。

社区讨论阶段

从 GitHub Issues、开发者论坛(如 Ethereum Stack Exchange)的缺陷报告、交流中捕捉漏洞信号。例如 2021 年某个 DeFi 协议的用户在论坛反馈 “提款异常”,安全研究员跟进后发现重入漏洞。

补丁分析阶段

通过代码变更记录(如 GitHub Commit)反推已修复的隐秘漏洞。例如某项目提交记录中突然添加 “重入锁” 代码,可能暗示此前存在重入漏洞风险。

论文首次从技术分类角度系统梳理这些防御手段,对比国内外研究差异,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二.六大漏洞检测技术:各显神通的 “安全卫士”

论文将现有技术分为基于符号执行、模糊测试、污点分析、形式化验证、机器学习和其他方法六大类,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 “作战方式” 和适用场景。

1.基于符号执行:用数学推演 “遍历” 所有可能

符号执行就像 “数学侦探”,将程序变量替换为符号(如 x、y),通过逻辑推理追踪所有可能的执行路径,判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规则的情况。它的核心思想是 “用符号代替具体值,用约束求解代替实际执行”。

代表工具与技术原理

Oyente(2016)

首个专门针对智能合约的符号执行工具,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开发。它先将 EVM 字节码转换为控制流图(CFG),再用 Z3 约束求解器分析每条路径的条件约束。例如检测重入漏洞时,Oyente 会追踪外部调用(CALL 指令)前后的状态变量变化,若发现 “外部调用后修改状态” 的路径,则标记为漏洞。就像 “迷宫探险家”,为每个岔路标记条件,最终发现通往漏洞的路径。

Securify(2018)

由以色列理工学院开发,从字节码中提取语义事实(如 “函数 A 可修改变量 B”),用 Datalog 语言描述安全规则(如 “重入漏洞:外部调用后修改余额”),通过模式匹配检测合规性。它能检测 16 类漏洞,准确率达 89%,好比 “安检仪”,预设危险物品特征,扫描代码是否匹配。

MAIAN(2018)

专注检测三类恶意合约:“贪婪合约”(无限榨取资产)、“浪费合约”(资产无法取出)和 “自杀合约”(任意销毁资产)。通过符号执行验证路径活性(是否存在资产取出路径)与安全性(是否允许未授权操作),还会执行具体值消除假阳性。在测试的 1976 个合约中,发现 34 个贪婪合约和 10 个自杀合约。

技术优势与局限

优势:能精确覆盖所有可行路径,定位漏洞触发的具体条件,适合检测逻辑类漏洞(如权限绕过、业务逻辑错误);
局限:面对复杂合约会出现 “路径爆炸” 问题(路径数量随条件判断呈指数增长),求解器耗时激增。例如检测包含 15 个条件判断的合约,可能产生 2¹⁵=32768 条路径,普通计算机难以处理。此外,符号执行难以处理外部合约调用和链下数据输入,可能漏报跨合约漏洞。

2.基于模糊测试:用 “随机轰炸” 找异常

模糊测试像 “乱码输入机”,生成大量随机或变异的测试用例输入合约,监控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崩溃、异常 gas 消耗、状态异常等漏洞特征。它的核心是 “通过大量尝试发现小概率漏洞”。

代表工具与创新点

ContractFuzzer(2018)

国内首个智能合约模糊测试工具,由清华大学团队开发。它从 ABI(应用二进制接口)和字节码中提取函数签名和参数类型,生成针对性测试输入(如整数、地址、布尔值)。例如测试转账函数时,会生成极端值(如 0、最大整数)和随机地址,监控转账后余额是否异常。就像 “钥匙制造机”,根据锁孔形状(函数参数类型)制作钥匙尝试开锁。

ReGuard(2018)

专门检测重入漏洞的工具,将 Solidity 代码转为 C++ 模型,用有限状态机监控函数调用轨迹。它定义 “危险状态” 为 “外部调用未完成时修改关键变量”,若测试中进入该状态则报警。在测试的 500 个合约中,ReGuard 的检出率达 92%,误报率仅 8%,好比 “监控摄像头”,重点盯着 “外部调用后未锁定状态” 这类危险行为。

sFuzz(2020)

结合 AFL(American Fuzzy Lop)算法和多目标优化策略,根据代码覆盖反馈动态调整测试种子优先级。例如某条路径未被覆盖,sFuzz 会优先变异能触发该路径的测试用例。在实验中,sFuzz 的路径覆盖率比 ContractFuzzer 提升 35%,漏洞检出数量提升 28%,就像 “自适应导弹”,根据命中情况调整轨迹,提高击中漏洞的概率。

技术进化与优化策略

现代模糊测试已从 “盲目随机” 升级为 “智能制导”,主要优化方向包括:

种子变异策略

基于代码结构优先变异关键参数(如代币数量、权限标识),而非随机修改所有输入;

覆盖率反馈

记录已覆盖的基本块,优先探索未覆盖路径,避免重复测试;

符号辅助

结合符号执行结果生成高风险路径的测试用例,例如用符号执行发现某条件判断的约束,再生成满足约束的具体值;

平台特性适配

针对 gas 机制设计专用策略,检测 out-of-gas 攻击(通过消耗完 gas 阻止关键操作执行)等平台特有漏洞。

3.基于污点分析:追踪 “污染数据” 的传播路径

污点分析就像 “病毒追踪系统”,标记不可信数据(如外部输入、跨合约调用返回值)为 “污点”,追踪其在代码中的传播过程。若污点未经净化(如范围检查、权限验证)直接进入敏感操作(如转账、权限修改),则判定为漏洞。

典型应用场景与工具

Sereum(2018)

修改 EVM 解释器维护 “影子内存”,实时追踪控制流决策变量(如权限检查的布尔值)。若外部调用(CALL 指令)尝试修改这些变量,Sereum 会立即报警,防止攻击者通过跨合约调用篡改权限判断结果。好比 “金库守卫”,禁止陌生人触碰保险柜密码。

Osiris(2018)

专门检测整数漏洞(溢出、下溢)的工具,标记用户输入为污点,检测其是否直接参与整数运算而未验证范围。例如检测balance += amount时,若amount是外部输入且未检查balance + amount是否超过最大值,则标记为溢出漏洞。在测试的 1000 个合约中,Osiris 发现 237 个整数漏洞,准确率达 91%,就像 “食品安检员”,紧盯未检疫食材(未验证输入)是否直接进入生产线(运算逻辑)。

Ethainter(2020)

设计抽象输入语言(AIL)捕获信息流,能检测复合漏洞(如重入 + 权限绕过)。例如攻击者先通过跨合约调用注入恶意代码(重入),再利用权限判断漏洞执行敏感操作,Ethainter 能追踪完整攻击链。好比 “犯罪侧写师”,分析多个关联线索而非单一证据。

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

过污染问题

正常数据被误标为污点,导致误报。解决方案是细化污点来源分类,仅标记不可信输入(如msg.sender控制的数据)为污点;

欠污染问题

污点传播未被完全追踪,导致漏报。解决方案是采用流敏感、上下文敏感的分析策略,追踪污点在分支、循环中的传播;

跨合约污点传递

难以追踪多个合约间的污点传播。解决方案是构建合约调用图,在分析时纳入相关合约代码,模拟跨合约数据流向。

4.基于形式化验证:用数学证明 “滴水不漏”

形式化验证像 “数学证明”,将合约逻辑和安全属性用数学公式描述,通过逻辑推理证明合约是否永远满足这些属性。它的核心是 “用公理推导结论,确保无例外情况”。

关键技术与工具

F * 语言形式化(2016)

微软研究院提出的方法,将 EVM 指令集描述为 F函数,通过交互式证明器验证安全性。开发者需手动编写安全规范(如 “转账后余额非负”),再通过 F的逻辑规则证明合约代码满足规范。好比 “几何证明题”,用公理推导结论是否恒成立。

Zeus(2018)

结合抽象解释和符号模型检验的工具,将合约正确性规范抽象为中间表示(如 “代币总供应量守恒”)。它通过迭代精化抽象域,逐步缩小状态空间,最终证明规范是否成立。在测试的 100 个代币合约中,Zeus 发现 17 个违反守恒性的漏洞,好比 “游戏规则裁判”,确保所有操作都不违反预设规则。

VeriSmart(2020)

专注算术漏洞检测的形式化工具,通过迭代生成不变量(如 “余额≤总供应量”)验证安全性。它无需人工编写规范,能自动提取合约中的关键属性,在整数漏洞检测上准确率超 90%,误报率低于 5%。好比 “定理自动证明机”,不断寻找前提条件确保结论成立。

技术优势与瓶颈

优势:能从理论上证明漏洞不存在,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保证,适合关键金融合约(如稳定币、交易所核心合约);
瓶颈:自动化程度低,复杂合约需人工编写规范,学习成本高;验证耗时随合约规模增长急剧增加,难以处理超过 1000 行代码的合约。

5.基于机器学习:让 AI “学习” 漏洞特征

机器学习像 “漏洞识别专家”,通过大量标注数据训练模型,自动识别代码中的漏洞模式。它的核心是 “从数据中学习规律,而非手动编写规则”。

主流模型与应用场景

LSTM 序列学习(2018)

将 EVM 操作码序列转换为向量,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训练分类模型,区分有漏洞与无漏洞合约。例如 “CALL 指令后紧跟 SUICIDE 指令” 可能是危险模式,模型会学习识别这类序列。在测试集上准确率达 85%,好比 “文本分类器”,从代码 “语法” 中识别危险句式。

图神经网络(GNN)(2021)

将合约转换为控制流图(CFG)或程序依赖图(PDG),通过消息传播机制学习节点间关系。例如检测重入漏洞时,GNN 能识别 “外部调用节点与状态修改节点的顺序关系”,在跨合约漏洞检测上准确率比 LSTM 提升 12%。就像 “关系分析师”,从代码结构关联中发现异常。

Dynamit(2021)

需代码即可检测漏洞的创新方法,仅通过交易历史数据(如 gas 使用量、余额变化、调用次数)训练异常检测模型。在测试的 1000 个合约中,能发现 67% 的重入攻击交易,误报率 11%,好比 “行为分析师”,从交易异常模式中发现攻击痕迹。

技术难点与改进方向

数据集质量

带标注的漏洞样本稀缺,且存在标签错误。解决方案是结合半监督学习和主动学习,利用少量标注数据和大量无标注数据训练模型;

可解释性差

神经网络 “黑箱” 决策难以追溯原因,不利于漏洞修复。解决方案是引入注意力机制,让模型输出对漏洞判断影响最大的代码片段;

泛化能力弱

在新漏洞类型或平台上表现下降。解决方案是采用领域自适应学习,迁移已有模型知识到新场景,减少对新数据的依赖。

6.其他方法:传统技术的 “跨界应用”

这类技术将传统软件分析方法适配智能合约场景,包括静态分析、代码克隆检测、入侵检测等,虽不属于主流,但在特定场景中效果显著。

SmartCheck(2018)

基于规则的静态分析工具,通过 XML 解析树匹配漏洞模板。支持用户自定义规则(如 “禁止使用 tx.origin 进行权限验证”),在测试的 500 个合约中检测出 213 个已知漏洞,好比 “关键词过滤器”,用正则表达式匹配危险代码模式。

Slither(2019)

由 Trail of Bits 开发的静态分析框架,从抽象语法树(AST)中提取继承图、控制流图、变量依赖等信息,提供 API 支持自定义分析。例如开发者可通过 Slither API 编写脚本,检测 “未初始化的状态变量”,好比 “代码透视镜”,让开发者直观看到变量依赖、函数权限等关键信息。

ContractGuard(2019)

嵌入区块链节点的入侵检测系统,将安全路径集与实时交易轨迹对比,异常则触发报警。例如某合约正常交易的 gas 使用量在 10000-50000 之间,若突然出现 gas=21000 的交易(简单转账),可能是攻击尝试,ContractGuard 会拦截该交易,好比 “门禁系统”,只允许已知安全的操作序列通过。

从图 2 可见,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技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期(2016-2017):以符号执行和形式化验证为主,受 DAO 攻击推动,研究者聚焦基础理论,Oyente、Mythril 等工具问世;

成长期(2018-2019):模糊测试和污点分析崛起,工具注重工程实现,ContractFuzzer、Slither 等落地应用,漏洞检测从理论走向实践;

爆发期(2020-2021):机器学习快速渗透,结合传统技术形成混合方法,GNN、迁移学习等模型提升检测精度,跨平台检测成为新热点。

图 3 揭示了技术融合趋势:符号执行是 “全能选手”,既作为主力方法独立检测漏洞,又作为辅助方法为模糊测试生成高价值用例、为形式化验证扩展状态空间;污点分析则更多作为 “配角”,为其他技术提供数据流向信息,提升检测精度。

三.技术趋势与国内外研究对比:差距与追赶

1.技术发展脉络与热点变迁

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技术的演进呈现出 “从单一技术到混合方法、从理论到工程” 的鲜明特点。早期研究聚焦单一技术的深度优化,如符号执行的路径剪枝、模糊测试的种子变异;近年则更注重技术融合,例如 “模糊测试 + 符号执行” 的混合框架能兼顾效率与覆盖率,“机器学习 + 静态分析” 能提升模型可解释性。

2.国内外研究差异深度剖析

技术选择偏好差异

国内研究特点

聚焦模糊测试(占国内论文 41%)和机器学习(22%),工具如 ContractFuzzer、EthPloit 注重工程实现和实际效果。例如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 ContractFuzzer 针对工业界需求优化,支持批量检测和报告生成,更易被企业采用;

国外研究特点

深耕符号执行(占国外论文 35%)和形式化验证(10%),理论研究更深入。例如 MIT、斯坦福大学团队发表的论文中,数学建模和算法证明占比更高,Securify、VeriSmart 的逻辑推理机制更严谨。

漏洞与平台覆盖差异

国内更关注区块链特有漏洞:重入漏洞(占特性漏洞 45%)、gas 机制漏洞(23%)、权限管理漏洞(18%),这些漏洞在实际攻击中出现频率高,修复价值大;国外则兼顾传统软件漏洞(如整数溢出、缓冲区错误),研究范围更全面。

平台覆盖上,国内外均以以太坊为主(73%),但国内在跨平台检测(如 EOSIO、WASM)上布局更早。例如浙江大学团队开发的工具支持 EOS 合约检测,而国外工具仍以以太坊为核心,对其他平台支持较少。

图 8 进一步验证了漏洞类型研究的差异:国内对区块链特有漏洞的研究深度更高,而国外在传统漏洞检测上更全面,这种差异与国内外区块链应用场景的侧重有关 —— 国内 DeFi 应用更活跃,对实际攻击中高频出现的漏洞关注度更高。

实验数据与开源情况差异

国内研究更注重实际效果验证,偏好使用真实平台的合约数据;国外则兼顾理论验证,案例分析占比更高,这种差异反映了国内外研究导向的不同 —— 国内更偏向工程实践,国外更注重理论创新。

开源生态上,国外工具的开源率显著高于国内,这使得国外工具更易被复用和改进,形成良性循环。例如 Slither 开源后被全球数千开发者使用,衍生出多个优化版本;而国内工具多为闭源或学术原型,实际应用范围有限。

再次强调,国内研究对真实平台数据的依赖度高,这虽然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但也可能导致对特定平台的过度适配,影响工具的泛化能力。

对比实验方面,国内外比例相近,但国外对比的工具更多样化,常与最新技术比较;国内则多与经典工具(如 Oyente)对比,缺乏与同类新工具的竞争分析,这与国内开源工具少、生态不完善有关。

图 13 显示,符号执行和模糊测试是学术界的 “标杆技术”,这两种方法的成熟度最高,检测效果稳定,因此常被用作基准对比。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由于稳定性不足,较少被用作对比基准,反映出新兴技术仍需进一步验证。

开源工具的差异直接影响技术传播:国外 36 个开源工具形成了丰富的生态,Mythril、Slither 等被工业界广泛采用;国内仅 7 个开源工具,且影响力有限,仅 ContractFuzzer 等少数工具被国际论文引用。

四.现存挑战:智能合约安全的 “拦路虎”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智能合约漏洞检测仍面临六大核心挑战,这些挑战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1.平台与语言多样化带来的适配难题

以太坊、EOSIO、Hyperledger Fabric 等平台的虚拟机架构差异大:EVM 基于栈式架构,EOSIO 基于 WASM,Fabric 支持多种语言。Solidity、Vyper、Michelson 等语言的语法语义不同,导致检测工具难以跨平台复用。例如针对 EVM 字节码的符号执行工具无法直接分析 WASM 字节码,需重新开发解析器和语义模型。

解决方案:设计中间表示层(IR)适配不同虚拟机,将各类字节码转换为统一 IR 后再检测。例如 LLVM IR 可作为中间层,但需针对区块链特性扩展,支持 gas 计算、跨合约调用等特有操作。

2.各类方法的固有局限性

模糊测试

路径覆盖率低(平均仅 40%-60%),对复杂逻辑漏洞(如业务逻辑错误)漏报率高,且依赖大量测试时间;

符号执行

面对 15 个以上条件判断就会路径爆炸,求解器耗时呈指数增长,实际检测中常需人工干预剪枝;

形式化验证

需人工编写安全规范,自动化程度不足,普通开发者难以掌握,且验证大型合约时内存消耗过大;

机器学习

依赖高质量标注数据集,对未知漏洞(零日漏洞)检测能力弱,且模型决策难以解释,不利于漏洞修复。

解决方案

发展混合方法,结合不同技术优势。例如 “模糊测试 + 符号执行”:用模糊测试快速覆盖简单路径,符号执行深入分析高风险路径;“机器学习 + 静态分析”:用静态分析提取特征增强模型输入,提升检测精度和可解释性。

3.高误报与漏报率问题

由于漏洞特征复杂(如重入漏洞需结合调用顺序、状态锁定、权限验证等多因素),现有工具误报率常达 30% 以上。例如某商业工具检测 100 个合约,30 个 “漏洞” 实为正常逻辑(如故意设计的跨合约协作);漏报率则因漏洞类型而异,整数溢出漏报率约 15%,业务逻辑漏洞漏报率高达 40%。

解决方案

1.引入上下文感知分析,结合合约业务场景判断漏洞真实性;

2.构建漏洞特征知识库,通过规则库过滤常见误报;

3.开发交互式检测工具,允许人工标记漏报 / 误报,动态优化模型。

4.漏洞利用率低与复合攻击检测难

多数工具仅能发现漏洞存在,无法生成利用代码或验证漏洞可利用性。攻击者利用漏洞往往需要多合约配合、特定交易顺序、链下数据操纵等条件,自动化生成利用方案仍是难点。例如检测到某合约存在重入漏洞,但无法确定是否有合适的攻击合约配合,导致修复优先级难以判断。

复合攻击(如重入 + 闪电贷 + 权限绕过)结合多个漏洞,现有工具多聚焦单一漏洞检测,难以识别攻击链。2021 年多个 DeFi 攻击事件均为复合攻击,传统工具未能提前预警。

解决方案

1.开发漏洞可利用性评估模块,自动生成简化利用代码;

2.构建攻击图模型,模拟攻击者可能的复合攻击路径;

3.结合链上交易数据,分析历史攻击模式,预测新型复合攻击。

5.大规模合约审计效率低下

面对百万级合约规模(仅以太坊就有超 3000 万个部署合约),现有工具检测效率不足。单个合约平均检测耗时超 10 分钟,某安全公司检测 47518 个合约耗时达数月,难以应对实时审计需求。此外,工具输出的漏洞报告需人工确认,专业审计师缺口大,进一步降低效率。

解决方案

1.优化算法降低时间复杂度,例如采用增量分析,仅重新检测代码变更部分;

2.开发分布式检测框架,利用云计算并行处理大规模合约;

3.引入分级检测策略,先快速筛查高危合约,再深度审计,提高资源利用率。

6.缺乏统一标准与评估体系

目前行业缺乏统一的漏洞分类标准和性能评估指标,不同工具的检测结果难以对比。例如同样检测 “重入漏洞”,工具 A 定义为 “外部调用后修改状态”,工具 B 定义为 “未使用重入锁”,导致检出结果差异大。评估指标也不统一,有的用准确率,有的用 F1 分数,缺乏横向比较基础。

解决方案

1.制定智能合约漏洞分类标准(如扩展 CWE 标准),统一漏洞定义;

2.建立公开评测平台和基准数据集,定期举办漏洞检测竞赛;

3.定义核心评估指标(检出率、误报率、检测时间、可扩展性),规范实验报告。

五.未来方向:构建更坚固的 “安全防线”

针对上述挑战,论文提出六大改进思路,这些方向也是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

1.完善安全开发全流程融入

将漏洞检测融入开发全生命周期,而非仅作为部署前的 “一次性检查”:

设计阶段

制定 Solidity 编码标准(如 ConsenSys 的《Smart Contract Best Practices》),禁止 “外部调用前未锁定状态”“使用 tx.origin 验证权限” 等危险模式;

编码阶段

开发 IDE 插件实时检测漏洞,如 VS Code 的 Slither 插件、Remix IDE 的静态分析模块,在编写代码时即时提示风险;

测试阶段

将模糊测试、符号执行集成到 CI/CD 流程,每次代码提交自动触发检测,例如通过 GitHub Actions 配置 ContractFuzzer 自动运行;

部署后

监控合约异常行为(如异常转账、高频外部调用),结合链上数据分析发现潜在漏洞利用。

2.改进现有检测方法效能

模糊测试优化

结合遗传算法和强化学习优化测试用例生成,优先覆盖高危路径(如包含 CALL、SUICIDE 指令的路径);引入自适应超时机制,为复杂函数分配更多测试时间;

符号执行优化

通过污点分析标记关键变量,剪枝无关路径;采用增量符号执行,仅重新分析代码变更部分;开发轻量级求解器,降低内存消耗;

形式化验证优化

自动生成安全规范,例如从代币合约代码中提取 “余额守恒”“总供应量不变” 等默认规范;开发交互式验证工具,降低人工参与门槛;

机器学习优化

融合代码语义信息(如控制流图、数据流图特征),提升模型可解释性;利用联邦学习解决数据隐私问题,联合多家机构训练模型。

3.构建标准数据集与评估体系

高质量数据集

建立包含真实漏洞的标注数据集,覆盖不同平台(以太坊、EOS)、语言(Solidity、Vyper)和漏洞类型,标注信息包括漏洞位置、触发条件、利用方式;

统一评估指标

定义核心指标体系:漏洞检出率(不同类型漏洞的检出能力)、误报率(正常代码被标记为漏洞的比例)、检测时间(单个合约平均耗时)、可扩展性(处理大规模合约的能力);

公开评测平台

搭建类似 “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挑战赛” 的平台,定期更新测试集,邀请研究者提交工具,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促进技术交流。

4.跨平台与未知漏洞检测突破

跨平台检测技术

设计中间表示层适配不同虚拟机,开发通用漏洞检测引擎;建立平台特性知识库,针对 EVM、WASM 等的特有机制定制检测规则;

未知漏洞检测

用迁移学习解决新漏洞样本不足问题,从已知漏洞迁移模型知识;开发异常检测模型,识别与正常代码模式偏离的可疑片段;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从开发者文档、社区讨论中挖掘潜在漏洞特征。

5.自动化漏洞修复技术发展

从 “检测漏洞” 向 “修复漏洞” 延伸,开发自动补丁生成工具:

模板化修复

为重入漏洞添加重入锁,为整数溢出添加范围检查,为权限漏洞完善验证逻辑;

基于示例的修复

学习历史补丁,生成类似修复方案。例如分析 100 个重入漏洞的修复代码,提炼出 “添加互斥锁”“调整状态修改顺序” 等修复模式;

形式化修复验证

修复后自动验证是否彻底消除漏洞,且未引入新问题,确保补丁正确性。

6.轻量化与实时检测技术落地

轻量化检测工具

优化算法降低资源消耗,开发可在边缘设备、区块链节点上运行的轻量级工具,支持实时检测;

链上实时监控

在区块链节点中嵌入检测模块,分析每笔交易的执行轨迹,发现异常行为即时报警;

隐私保护检测

结合零知识证明等技术,在不泄露合约代码的前提下完成漏洞检测,保护商业合约隐私。

六.开源工具与资源:实战必备 “武器库”

论文整理了 43 个开源工具,覆盖各类检测技术,以下为常用工具推荐及使用指南:

1.符号执行工具

Oyente

适合入门者使用,支持命令行检测和漏洞报告生成。安装命令:pip install oyente,检测命令:oyente -s contract.sol,会输出重入、整数溢出等漏洞位置;

Securify 2.0

准确率高,支持网页版和本地部署。网页版直接上传合约代码即可检测,本地版需安装 Docker,适合批量检测。

2.模糊测试工具

ContractFuzzer

国内开发的工具,支持批量检测以太坊合约。安装需配置 Java 和 Solidity 环境,检测命令:java -jar ContractFuzzer.jar -input contracts/ -output report/,生成 HTML 格式报告;

sFuzz

路径覆盖率高,适合复杂合约检测。需从 GitHub 克隆源码编译,支持自定义测试时间和种子数量。

3.静态分析工具

Slither

功能全面,支持 100 + 漏洞检测规则。安装命令:pip install slither-analyzer,检测命令:slither contract.sol,输出漏洞详细信息和修复建议;

Mythril

集成符号执行和静态分析,适合自动化流程。支持 API 调用,可嵌入 CI/CD pipeline。

4.形式化验证工具

VeriSmart

专注算术漏洞检测,需安装 Z3 求解器。检测命令:verismart contract.sol,输出是否存在整数溢出、下溢等漏洞;

Certora Prover

商业级工具,提供免费社区版,支持复杂合约验证,需编写规范文件(.spec)。

这些工具可通过 GitHub 获取,适合开发者在本地或 CI/CD 流程中集成,实现部署前自动化检测。例如在 GitHub Actions 中配置 Slither,每次提交代码自动检测,确保代码质量。

七.总结:安全是智能合约的生命线

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技术已从早期单一工具发展为多技术融合的体系,但面对不断演化的攻击手段,仍需持续创新。从国内外研究对比看,国内在工程化工具开发上优势明显,注重实际效果和工业界需求;国外在理论基础研究上领先,数学建模和算法证明更深入。未来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技术落地。

随着区块链应用从金融向供应链、物联网、政务等领域扩展,智能合约安全将愈发重要。无论是开发者、审计师还是研究者,掌握漏洞检测技术都是必备能力 —— 毕竟在代码即法律的区块链世界,安全漏洞就是 “法律漏洞”,而完善的检测技术就是 “正义的防线”。

未来,随着标准数据集建立、跨平台技术成熟和 AI 模型升级,智能合约漏洞检测将更加自动化、精准化,为区块链生态保驾护航。但技术只是手段,构建 “安全开发文化”、完善责任机制(如第三方审计强制要求)、加强开发者安全培训,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漏洞风险。毕竟,最好的漏洞检测是让漏洞从未诞生。

通过本文对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技术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当前技术现状、挑战与趋势,为参与智能合约安全实践或研究提供参考。在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让我们共同筑牢智能合约的安全防线。


本期技术解构至此。
论文揭示的方法论范式对跨领域技术实践具有普适参考价值。下期将聚焦其他前沿成果,深入剖析其的突破路径。敬请持续关注,共同深挖工程实现脉络,淬炼创新底层逻辑,在学术与工程融合中洞见技术演进规律,推动领域范式持续进化。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swp.cn/pingmian/93935.shtml
繁体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hk.pswp.cn/pingmian/93935.shtml
英文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en.pswp.cn/pingmian/93935.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英文站点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YOLO --- YOLO11模型以及项目详解

YOLO — YOLO11模型以及项目详解 文章目录YOLO --- YOLO11模型以及项目详解一,开源地址二,重要模块2.1 C3K22.2 C2PSA2.3 检测头三,网络结构3.1 整体结构划分3.2 Backbone 结构分析(从下往上看)3.3 结构分析&#xff0…

Debezium监听MySQL binlog并实现有状态重启

Debezium实现MySQL数据监听了解Debezium​ 本期主要内容实现步骤1. 新建Maven工程2.导入依赖3.核心代码编写4.offset的存储5.OffsetBackingStore实现jdbc模式6.运行结果总结了解Debezium 官网:https://debezium.io/ Debezium是一组分布式服务,用于捕获数…

InfluxDB 存储优化:TSM 文件管理与空间回收(一)

一、InfluxDB 与 TSM 文件初相识**在数字化时代,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是时间序列数据,如服务器监控指标、传感器读数、金融交易记录等,它们都带有时间戳,记录着事物随时间的变化。InfluxDB 作为一款高性能的开源时序…

macos使用FFmpeg与SDL解码并播放H.265视频

效果: 安装依赖: brew install ffmpeg brew install sdl2 brew install x265 确认x265已启用 查看x265版本 工程CMakeLists.txt

C#开源库ACadSharp读取dwg图元的示例

文章目录介绍数据示例读取图元属性介绍 开源库ACadSharp的地址:https://github.com/DomCR/ACadSharp 可以在NuGet中搜索到该库并安装。 数据示例 数据是一个绘制了以下简单图元的dwg数据: 读取图元属性 创建了.net6控制台项目,通过NuG…

【UniApp打包鸿蒙APP全流程】如何配置并添加UniApp API所需的鸿蒙系统权限

一、前言:为什么选择 UniApp 打包鸿蒙应用? 随着鸿蒙生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开发者希望将现有跨平台项目快速接入鸿蒙系统。而 UniApp 作为国内领先的跨平台开发框架,凭借其“一次开发,多端发布”的特性,…

STM32-FreeRTOS快速入门指南(下)

第十一章 FreeRTOS事件标志组 1. 事件标志组简介 事件标志组与信号量一样属于任务间同步的机制,但是信号量一般用于任务间的单事件同步,对于任务间的多事件同步,仅使用信号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FreeRTOS 提供的事件标志组可以很好的处理多事…

KTH7812磁编码器芯片完全支持ABZ和UVW输出模式

KTH7812磁编码器芯片完全支持ABZ和UVW输出模式,具体功能细节如下:🔧 1. ABZ输出特性 分辨率可编程:支持 4~4096步/圈(对应1~1024个脉冲周期/圈),用户可通过配置寄存器自定义分辨率。 输出频率…

Android为ijkplayer设置音频发音类型usage

官方文档 多区音频路由 |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https://source.android.google.cn/docs/automotive/audio/audio-multizone-routing?hlzh-cn 背景 车机系统开发多分区(zone)功能,可以实现同一个app通过设置,在不同分…

C++ 循环:从入门到精通的深度解析

《C++ 循环:从入门到精通的深度解析》 目录 循环的本质与编程价值 三大基础循环结构详解 循环控制语句:break与continue的魔法 嵌套循环:构建复杂逻辑的基石 现代C++循环特性(C++11+) 循环性能优化与常见陷阱 实战案例:算法与工程中的循环应用 面试题深度解析与编程技巧…

| `cat /etc/os-release` | 发行版详细信息(如 Ubuntu、CentOS) |

在 Linux 或类 Unix 系统中,最简洁的命令查看操作系统类型是: uname -s✅ 输出示例: LinuxDarwin(macOS)FreeBSD 等🔍 说明: uname:显示系统信息-s:仅显示操作系统内核名…

Maya 3D建模:点、线、面、创建多边面

目录 一 点、线、面 二 创建多边面 一 点、线、面 鼠标放在模型上 按住鼠标右键:就可以选择点 线 面 shift 加选点线面 ctrl 减选点线面 顶点面:是一个检查模式,观察有无错误 选择面,单击一个面,按住shift键 同时…

CXR-LT 2024:一场关于基于胸部X线的长尾、多标签和零样本疾病分类的MICCAI挑战赛|文献速递-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医疗图像

Title题目CXR-LT 2024: A MICCAI challenge on long-tailed, multi-label, and zero-shotdisease classification from chest X-rayCXR-LT 2024:一场关于基于胸部X线的长尾、多标签和零样本疾病分类的MICCAI挑战赛01文献速递介绍CXR-LT系列是一项由社区推动的计划&a…

拆解本地组策略编辑器 (gpedit.msc) 的界面和功能

我们来详细拆解本地组策略编辑器 (gpedit.msc) 的界面和功能。打开后,你会看到一个标准的微软管理控制台 (MMC) 窗口,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这是一个典型的本地组策略编辑器界面,我们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讲解: +-----------------------------------------------+----…

[NCTF2019]True XML cookbook

TRY 尝试XML外部实体注入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 <!DOCTYPE user[<!ENTITY flag SYSTEM "file://./doLogin.php"> ]> <user><username> &flag; </username><password>1</pa…

嵌入式硬件篇---模块使用

在电子开发、自动化控制等领域&#xff0c;“模块” 是实现特定功能的标准化组件&#xff08;可以理解为 “功能积木”&#xff09;。不同模块分工明确&#xff0c;比如有的负责感知环境&#xff08;传感器&#xff09;&#xff0c;有的负责通信&#xff08;蓝牙 / WiFi&#x…

密码管理中Null 密码

Null 密码定义&#xff1a;Null 密码是指允许用户或系统账户使用空密码&#xff08;即不输入任何字符&#xff09;进行登录或身份验证的配置。危害&#xff1a;完全绕过身份验证&#xff1a;这是最严重的危害。攻击者无需破解或窃取任何密码&#xff0c;只需输入用户名并留空密…

git新建项目如何推送到远程仓库

​ git新建项目如何推送到远程仓库 一、远程代码库操作(gitee为例) 1. 建新仓库 2. 找到地址:这里可以看到用户名等其他信息 3. 记住地址url(https) 二、本地操作 1. 安装git 2. 创建项目 3. 在当前项目下打开git bash 4. 添加远程仓库 5. 检查远程仓库地址 6. 检查当前状…

代码管理平台Gitlab如何通过 ZeroNews 实现远程访问?

Gitlab介绍1.1 GitLabGitLab 是一个基于 Web 的开源代码托管平台&#xff0c;集代码托管、项目管理、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等功能于一身。它采用 Git 作为版本控制系统&#xff0c;界面友好、功能丰富。相较于市场上的 Gitee 和 GitHub&#xff0c;GitLab 有以下优势&#xff1a;…

基于STM32F103C8T6控制A4988模块驱动2相4线步进电机

文章目录一、A4988模块简介二、A4988引脚说明三、A4988的Vref电压调节四、STM32F103C8T6控制A4988驱动2相4线步进电机准备工作引脚接线代码示例效果展示五、A4988电机驱动板常见问题一、A4988模块简介 A4988 是一款功能齐全的微步进电机驱动器&#xff0c;内置转换器&#xf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