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学创新的漫漫长路上,总有一些看似 “不划算” 的坚持,却在悄然改写行业的未来。倚光科技的故事,就始于这样一种选择 —— 明知光学打样利润微薄,明知上百个项目中能走到量产的寥寥无几,仍愿意投入全球顶尖的设备与人才,以 “陪跑者” 的姿态,为光学创业者点亮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微光。这种选择的背后,是对光学创新规律的深刻理解,更是对 “让中国乃至全球光学创业者少走弯路” 的初心坚守。
不计短期得失的陪跑:用顶尖资源托举小众梦想
光学打样的生意,从来不是利润驱动的选择。一片自由曲面镜片的加工,需要调动新加坡纳米加工中心的 NanoTech 650 FG 超精车床 —— 这台价值千万的设备,每小时的运行成本高达数千元,加上资深光学工艺博士团队全程操作,而给创业者的打样报价却往往只有数千元。某 AR 眼镜初创团队为验证 “光波导及折叠光路” 构想,先后打样多次,每次仅需 2 片非对称结构的透镜(自由曲面透镜),总成本不足几万元,而倚光科技为此投入的设备损耗与人力成本早已远超于此。
倚光科技光学加工厂
这样的 “赔本买卖”,在倚光科技的订单列表里并不少见。团队核心创始成员、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光学工程杨建明博士坦言:“我们太清楚从 0 到 1 的艰难。当年自己做科研创业时,曾因为一片国产无法加工的透镜,不得不花 3 倍价格从德国定制,光物流就耗了两个月。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就想让创业者不用再经历这种绝望。”
倚光科技光学加工厂
倚光科技光学加工厂
这份 “能力”,体现在解决 “国内无法加工” 的技术盲区上。依托新加坡基地的全球顶尖设备集群 —— 包括东芝 ULC-100F (S) 单点金刚石车床(0.0000001mm 级分辨率)、Zygo GPI-XP 干涉仪(纳米级面形检测),以及由 8 名光学工艺博士组成的技术团队,倚光科技啃下了一个又一个 “硬骨头”:
- 为某量子通信团队加工的 “超高精度球面镜”,面形精度达到 0.05μm(PV 值),,国内此前尚无企业能实现;
- 为某医疗设备创业者定制的 “微型透镜”,能够几乎无痛的植入人体,检查人体器官的健康状态;
- 为某高校团队开发的 “微透镜阵列光场相机”,单个子透镜直径仅 0.5μm,阵列一致性误差 < 1μm,填补了国内在高精度微纳光学加工领域的空白。
这些突破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商业利润。当某激光雷达初创公司拿着倚光科技加工的样品,在融资会上说服投资人 “技术方案可行” 时;当某生物成像团队通过验证样品,在《自然》子刊发表突破性成果时,倚光科技的 “陪跑” 便有了意义 —— 它让那些曾被视为 “异想天开” 的光学构想,有了被证明的可能。
光学设计端的 “排雷兵”:用经验减少试错成本
光学创业的夭折,往往不是因为技术方向错误,而是设计阶段就埋下了 “量产陷阱”。某智能眼镜团队曾带着 “完美设计” 找上门,其自由曲面镜片的光学性能参数堪称极致,但倚光科技的光学工艺的刘博士和杨博士一眼就指出了问题:“曲面陡峭度过高,边缘过薄,材料收缩风险大,装配公差及精度要求过高,打样阶段OK,但批量生产时良率会低于 30%,成本将飙升至千元级。”
这样的 “设计排雷”,是倚光科技陪跑服务的核心价值之一。团队经手过 200 多个光学项目,见过太多创业者因忽视 “可制造性” 而功败垂成:有的设计为追求 1% 的性能提升,采用了成本高昂的蓝宝石材料,却不知树脂 通过硬化镀膜优化就能达到同等效果;有的非对称结构看似创新,却可能因为公差太灵敏导致最终装配不成功,效果达不到预期。
倚光科技光学加工厂
凭借倚光科技 “设计 - 加工” “新加坡-中国”双博士团队的协同优势,倚光科技构建了一套 “光学设计可行性评估体系”,从源头为创业者减少量产阶段的试错陷阱:
DFM 预评审:收到设计图纸后,出具包含材料替代方案、结构优化建议、成本估算的评估报告。某新能源团队的菲涅尔透镜设计,经优化后保留 98% 光学性能的同时,量产成本降低 60%;
仿真验证:利用 Zemax 与 CODE V 软件进行光线追迹模拟,预判加工后的光学性能。某自动驾驶团队的激光雷达镜头设计,通过仿真发现边缘视场畸变超标,避免了 5 万元的打样浪费;
工艺匹配:根据量产预期推荐加工路线 —— 小批量用单点车削,中批量用模具成型,大批量用晶圆级制造。某消费电子创业者原本计划用 “全定制加工” 生产 1000 台设备,经建议改用 “标准模芯 + 个性化镀膜”,成本降低 70%。
这种 “经验赋能”,让创业者的试错周期平均缩短 3 个月。某 AR 设备团队创始人感慨:“我们最初的设计要用到 5 片透镜,倚光的工程师帮我们优化成 2 片自由曲面组合,不仅性能更好,还省去了 4 次打样验证,直接让产品研发提前了三个季度。”
从陪跑到孵化:为创业者铺就量产之路
对倚光科技而言,“陪跑” 不是终点。那些历经打样验证、终于看到量产希望的项目,将迎来更关键的支持 —— 倚光科技正在加大量产线投资,构建 “打样 - 中试 - 量产” 的全链条能力。
位于东莞的新工厂里,2000 平方米的洁净车间已投入使用,配备了从新加坡引进的高精度注塑成型机、高精度检测设备、自动化镀膜生产线,以及万级、千级、百级洁净度的装配车间。这条生产线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能无缝衔接打样阶段的工艺参数 —— 某医疗内窥镜项目从 10 片打样到 1000 片小批量,透镜的面形精度偏差仅 0.03μm,良率从打样阶段的 70% 提升至量产阶段的 92%。
这种 “工艺延续性”,正是许多创业项目量产失败的症结所在。某激光设备团队曾在打样阶段用单点车削做出完美样品,量产时切换的供应商低价抢订单,但导致性能下降 30%,兜兜转转,最终延后了三个季度才推出产品,创业团队损失上百万试错投入,更重要的是错失最佳市场机遇,竞品抢先发布销售3个月。而倚光科技通过 “打样数据与量产参数的数据库联动”,让工艺经验得以沉淀:加工某型号非球面透镜时,打样阶段积累的上百组切削参数,直接为量产提供了优化基线,使调试周期从传统的 3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
截至 2025 年,已有多个经倚光科技陪跑的项目初步进入量产阶段,涵盖 AR 光学模组、激光雷达镜头、生物医疗内窥镜等领域。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从打样到量产的综合试错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成,倚光科技注塑收缩误差补偿技术,让注塑量产良率远高于光学行业平均水平。
倚光科技光学加工厂
微光成炬:让光学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
在光学产业的生态里,倚光科技的角色更像 “创新土壤”—— 不追求成为最耀眼的果实,而是默默为种子提供养分。那些曾被 “拯救” 的创业者,正在反哺这个生态,尽管量产规模不及某些光学上市公司大型工厂,有客户将供应链中的 20% 份额留给了倚光;也有客户引荐了多家同行来打样,只因 “不想让他们走我们当年的弯路”。
这种 “微光成炬” 的效应,正是倚光科技不计短期得失的价值所在。当被问及 “投入这么多值得吗” 时,团队核心创始成员的回答朴素而坚定:“光学创新需要积累。今天我们陪跑的 100 个项目里,哪怕只有 1 个能成长为行业巨头,带动的技术进步也足以回报所有投入。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中沉淀的工艺数据、设计经验,将成为中国光学产业的宝贵财富。”
未来,随着新加坡基地的设备升级与深圳量产线的产能提升,倚光科技的 “陪跑” 能力还将继续延伸。但不变的,是那份对光学创新的敬畏与耐心 —— 它知道,每一片从这里走出的透镜,都可能承载着改变行业的梦想;每一次看似 “不划算” 的投入,都在为光学产业的未来积蓄力量。这种坚持,或许正是中国光学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