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李白个人简历
二、个人主要经历
三、个人成就及影响
1、诗
2、词
3、书法
4、剑术
5、理想
四、历史评价
五、趣事
1、李白搁笔
2、赠汪伦
一、李白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姓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性别:男
年龄: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大约62岁)
家庭住址:未定(出生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学历:不能参加科举
官位:曾任担任翰林供奉
信仰: 道教
民族: 汉
爱好:学道 + 饮酒 + 作诗 + 交友
特长:作诗
主要成就: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职业规划:学道+建功立业“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
人物关系:
父亲-李客(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夫人: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发妻子,与李白生一子一女)、唐高宗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继室。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宗氏南下。李白因李璘之乱下狱时,宗氏曾奔走营救)
同居者:
-
刘氏,与李白同居,后分手。
-
某氏,东鲁一妇人,与李白同居,生李颇黎。
子女:
李伯禽(儿子,字“明月奴”,原配许氏所生,一生未入仕途,贞元八年(792)去世。有一子两女,长子年轻时出游,不知所踪。两女分别嫁给当涂农户陈云和刘劝。)
李天然(儿子,字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
李平阳(女儿,原配许氏所生,出嫁后不久即去世)
二、个人主要经历
✅ (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奋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
✅ (710年)10岁。读诸子百家,通诗书
✅ (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 (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出游多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从赵蕤学纵横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约作于此年
✅ (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留下《渡荆门送别》等多篇诗作。
✅ (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后又到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此时大约38岁左右)。留下《静夜思》等
✅(727年),李白27岁,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 (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728年),李白28岁。春至江夏,改葬吴指南。暮春,送孟浩然之广陵。回安陆,寓居白兆山。写有《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夏行》等诗。
✅(730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邠州(在长安之西)。 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州(今山西省)。
✅(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秋到嵩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遂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注:32岁,作《行路难三首》(其一、其二)。送友人入蜀,作《蜀道难》,寄寓功业难求之意。五月,离长安,由黄河东下梁园,作《梁园吟》。期间,李白二上终南山,欲结识玉真公主。)
✅(733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毛遂自荐
(734年)正月,李白为唐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目的是为了谋求官位。 由于家庭的缘故,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以入仕途,只能走献赋之路
(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同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接近了统治阶级)。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
(注: 36岁,著名乐府诗《将进酒》有“岑夫子,丹丘生”语,当作于此时)
(注:40岁。许夫人约卒于上年或是年。李白带子女离安陆至东鲁;)
✅(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找了李白进宫。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743年),李白四十三岁,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李白内心: 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八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后玄宗赐金放还。????哪一年??
✅(公元744年),李白(此时44岁)与杜甫(此时33岁)、高适(此时41岁,此时也还没有禄位)一同来到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在单父期间,李白、杜甫、高适游览琴台、晏堌、孟渚泽等等文化古迹,留下多篇诗作。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注:正月,贺知章请度为道士还乡,李白作诗相送)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745)秋天,李白离开长安,被唐玄宗赐金遣返。受族弟李凝之邀到单父,李白和本家兄弟李沈、族弟李凝兄弟3人欢聚、游猎。
(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同游东鲁。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济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写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注: 46岁。卧病东鲁。秋,怀念杜甫,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复思游越,告别东鲁诸公,写有《梦游天姥吟留别》。)
(注:47岁,至越中,吊贺知章,写有《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等)
(注: 49岁。在金陵,怀念子女,写有《寄东鲁二稚子》、《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等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约作于是年暮春)
(注:50岁,访元丹丘石门幽居,写有《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等)
(注:51岁。在梁苑,与宗楚客孙女结婚当在是年或此前。)
(注:52岁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写有《北风行》、《远别离》等诗。)
(注:54岁,作《赠汪伦》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注:离开长安已经十年了)
反对杨国忠发动的两次征南诏之战,写有《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冬,北上梁国。适逢安禄山陷陈留、洛阳,李白携宗夫人自梁园经洛阳西上华山。
(注:56岁,与宗夫人隐于庐山屏风叠,有《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冬,永王璘水军至寻阳,三次遣使聘请,李白下山入幕。写有《赠韦秘书子春二首》、《别内赴征三首》等诗)
✅流放夜郎 + 赦免
(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
永王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注: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凤翔,授左拾遗。 距离李杜分手已经过去了12年了)
(758年)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注: 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
(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李白至白帝城遇赦,立即返舟东下江陵,写有《早发白帝城》。
✅ (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路歌》后去世。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但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被赦免3年后去世),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注:传世的980余首诗文
三、个人成就及影响
1、诗
代表作品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 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 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在诗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技术: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
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
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
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2、词
今传李白词大多出于《尊前集》,但由于《尊前集》本身的成书年代及真伪都成问题,故李白词的真伪也许仍会继续争论下去。
按照词学界的一般看法,至少《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和《清平乐》的前四首,在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之前,应该据宋人的说法,看作李白的作品。
李白在词坛上处于开山祖地位,这是词学家的共识。即便传世“李白词”确实全部是伪作并不属于词体,李白仍然是词体发展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就无法全面地说明词体的发展史。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其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
3、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4、剑术
李白“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
《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三次,“剑壁”一次,武器之“剑”犹有一百零三次之多。
5、理想
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建功立业理想
- 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 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对待【权豪势要】的态度:
“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 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
- 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
- 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四、历史评价
唐朝及其之后多个朝代数不胜数的高度评价。看几个例子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贺知章:“谪仙”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宋代: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朱熹等等高度评价
五、趣事
1、李白搁笔
唐 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赠汪伦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缎 。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