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价值
1.1 “数据产品”为什么忽然重要?
-
传统模式:业务提出需求 → IT 建数据集 → ETL 管道爆炸 → 维护成本指数级上升。
-
新范式:把“数据”包装成“产品”,以产品思维迭代演进,强调复用、自助、可扩展。
-
Gartner 观察到:大量组织把“报表”或“数据仓库”重新贴牌为“数据产品”,却无产品管理、无价值度量,导致失败率极高。
因此给出一份可落地的“从 0 到 1 再到 n”的框架。
1.2 本文重点
-
获得“数据产品”统一语言:定义、分类、成功标准。
-
掌握 4 大阶段 12 个关键步骤,直接对照执行。
-
理解组织、角色、技术、治理、度量 5 大维度的协同方法。
-
避免 7 大常见误区。
二、关键概念澄清
2.1 数据产品定义(Gartner 原文)
“经过策划、自包含的数据、元数据、语义与模板组合,可支撑数据共享、货币化、领域分析或应用集成,并被设计为可频繁、可扩展使用。”
关键词:策划、自包含、可扩展、可复用。
2.2 三大类型
表格
复制
类型 | 核心内容 | 典型场景 | 注意点 |
---|---|---|---|
Source-based | 多源集成、原始或轻度加工数据 | 运营报表、外部 API 聚合 | 避免重复现有 BI |
Master Data | 权威主数据(客户、产品、供应商等) | MDM 体系已成熟时的二次封装 | 无 MDM 时别硬上 |
Insights-based | 面向决策的指标、模型、仪表盘 | 消费者行为洞察、预测性维护 | 易沦为“一次性分析”,需持续运维 |
2.3 项目思维 vs. 产品思维
项目:需求→开发→交付→结束(线性)。
产品:假设→MVP→度量→迭代(闭环)。
→ 数据产品经理(DPM)角色出现:全生命周期 owner,兼具业务、技术、运营视角。
三、四阶段十二步框架拆解
阶段 0:Prework(奠基)
表格
复制
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