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雨污管网的管理与运行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例如内涝、污水溢流、非法排污等问题频发。为了更高效地管理分布广泛的监测点,保障系统运行稳定性,构建一套高效、低成本、易运维的网络架构至关重要。本文将分享基于SD-WAN混合架构的雨污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并结合“北极光智能组网”等技术实现高效管理与优化。
一、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雨污管网智慧监测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 实时监测液位、流量、水质、井盖状态,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
- 覆盖多个监测点的分布式网络架构,要求高可靠性、低延迟;
- 成本控制与易扩展性,适应后续规模扩展;
- 统一管理与精细化运维,降低日常运维难度。
网络建设的技术挑战
- 广域分布:监测设备覆盖范围大,网络部署复杂;
- 高可靠性需求:部分关键节点(如泵站、排污口)需要保证数据传输的高稳定性;
- 成本与效率矛盾:传统MPLS专线成本高,而普通互联网连接稳定性不足;
- 运维复杂性:多点部署设备的管理和网络扩展难度大。
针对上述痛点,SD-WAN混合架构成为最佳选择,结合传统技术为不同场景提供优化方案。
二、网络架构设计
总体架构设计
整个网络架构分为四层:
- 感知层:部署液位传感器、流量计、水质监测设备、智能井盖传感器等,采集现场数据;
- 接入层:通过NB-IoT、4G/5G、MPLS专线等接入网络;
- 传输层:核心采用SD-WAN技术整合多种链路,动态调度传输资源;
- 平台层:监控中心与云端平台,用于数据存储、分析与可视化管理。
网络架构图
以下是雨污管网智慧监测系统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注:图片仅为示意,实际架构部署可结合具体需求调整。
关键技术选型
1. 核心节点(泵站、排污口等)
技术方案:MPLS专线或V*N + SD-WAN
- MPLS专线或V*N:保障高可靠性与低延迟的数据传输;
- SD-WAN:整合MPLS专线与备用互联网链路(4G/5G),实现智能选路与故障切换。
适用场景:如泵站、污水处理厂等关键节点,需要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普通监测点(检查井、分支管网等)
技术方案:无线通信(NB-IoT/4G/5G) + SD-WAN
- NB-IoT/4G/5G:低成本、广覆盖,适用于数据量小、分布广的普通监测点;
- SD-WAN:对无线链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动态调度与性能优化。
适用场景:液位、流量、水质监测点,分布在检查井或分支管网。
3. 云端平台与监控中心
- 技术方案:SD-WAN虚拟化网络
- 整合核心节点与普通监测点的数据,提供统一的可视化界面与智能调度能力;
- 动态调整网络资源分配,保障关键数据优先传输。
三、方案优势
1. 成本最优
- 普通监测点采用低成本的无线通信技术,如NB-IoT或4G/5G,减少了专线依赖;
- SD-WAN整合多链路,动态调度资源,进一步降低MPLS专线租用成本。
2. 运维难度低
- SD-WAN提供集中化管理功能,通过可视化界面实现网络状态监控与自动化配置;
- 支持远程故障诊断与链路切换,无需频繁现场维护。
3. 灵活扩展
- 新增监测点只需接入SD-WAN网络,快速完成部署;
- SD-WAN架构支持未来数据量增长与新应用扩展。
4. 性能可靠
- 核心节点通过MPLS专线保障关键数据的稳定传输;
- SD-WAN智能选路机制提升了整体网络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四、技术亮点:北极光智能组网的引入
在本方案中,我们推荐使用“北极光智能组网”等成熟的SD-WAN解决方案。其优势包括:
- 高效智能选路:动态选择最佳链路,保障雨污监测数据的高效传输;
- 统一可视化管理:提供全网监控与管理界面,大幅降低运维复杂度;
- 边缘计算能力:支持本地流量优先处理,降低中心平台负载;
- 安全性保障:内置端到端加密与威胁检测,确保数据传输安全性。
五、总结与实施建议
通过引入SD-WAN混合架构,结合传统MPLS专线和无线通信技术,雨污管网智慧监测系统能够实现高效、低成本、易运维的网络部署。建议分阶段实施该方案,优先覆盖关键节点,逐步扩展普通监测点网络部署,最终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监测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