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这些分层并不是一种协议,而是一种理论框架)

一、物理层

物理层的核心任务是处理原始比特流在物理传输介质上的传输。
主要任务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它们是确保数据能在网络硬件间可靠传输的基础:

  • 定义传输介质 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介质,例如双绞线、光纤、同轴电缆或无线电波。它规定了这些介质的物理特性和连接方式,确保不同设备能够通过统一的介质进行通信。

  • 定义数据传输单元 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比特(bit),也就是0和1。它不关心这些比特代表什么信息,只负责将它们以电信号、光信号或无线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输。

  • 信号编码 物理层负责将数字比特流(0和1)转换为适合在物理介质上传输的物理信号。这个过程称为编码(Encoding)。例如,它可能用不同的电压水平、光脉冲或无线电频率来表示0和1。

  • 规定接口特性 物理层规定了网络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

    •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的物理形状、尺寸、引脚数量等,例如RJ-45接口。

    • 电气特性:定义信号的电压范围、阻抗等,确保信号的有效传输。

    • 功能特性:定义接口引脚的作用,例如哪些引脚用于发送数据,哪些用于接收数据。

    • 规程特性:定义信号在何时发送、何时接收,以及如何建立和终止连接。

  • 同步机制 物理层必须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在比特级上同步,即接收方能正确识别每个比特的开始和结束。这通常通过时钟同步信号或特定的编码方式实现

传输方式

根据数据流动的方向,物理层主要有三种传输模式:

  • 单工(Simplex):数据只能单向传输。例如,广播电台向听众发送信号,但听众无法向电台发送信号。

  • 半双工(Half-Duplex):数据可以双向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例如,对讲机通信,一方说话时,另一方只能听,反之亦然。

  • 全双工(Full-Duplex):数据可以双向同时传输。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模式,例如电话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重要设备

物理层涉及的设备都是用来连接和传输信号的:

  • 网线:如双绞线、光纤等,是传输信号的物理介质。

  • 集线器(Hub):一种简单的网络设备,将所有连接到它的设备连接在一起。它不区分数据流向,收到的信号会广播给所有设备。

  • 中继器(Repeater):用于放大并重新发送信号,以延长信号的传输距离,克服信号衰减问题。

数据交换

1. 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原理: 电路交换在数据传输之前,必须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的通信路径(电路)。这条电路一旦建立,就会被独占,即使没有数据传输,其他用户也无法使用。数据传输完成后,电路才被释放。

特点:

  • 面向连接: 必须先建立连接,再传输数据。

  • 独占资源: 一旦连接建立,带宽固定且独占。

  • 高效率: 传输过程中没有排队和时延,时延小且稳定。

  • 资源利用率低: 即使没有数据传输,电路也处于占用状态。

应用场景: 传统的电话网络是典型的电路交换系统。当你拨打电话时,网络会为你和对方建立一条独占的线路,保证通话质量。

2. 报文交换 (Message Switching)

原理: 报文交换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源节点将完整的数据块(称为报文)封装好,并附上目的地址,然后将其发送给第一个中间节点。每个中间节点接收到完整的报文后,会先存储来,然后根据报文的目的地址,将其转发给下一个中间节点。

特点:

  • 无连接: 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

  • 动态分配: 传输路径可以根据网络情况动态选择。

  • 时延大: 报文在每个中间节点需要完整接收和存储,导致时延较大。

  • 存储转发: 这是报文交换的核心特征,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

应用场景: 报文交换在早期的电报网络中使用。它允许不同大小和格式的报文在网络中传输,但由于时延问题,已不适用于实时通信。

3. 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原理: 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改进版本,也是目前互联网的核心交换方式。它将一个完整的报文(或文件)分割成多个更小的、固定大小的数据块,称为分组(Packet)。每个分组都附有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然后被独立地发送到网络中。每个中间节点同样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但由于分组很小,存储和转发的时延大大减少。

特点:

  • 无连接: 像报文交换一样,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

  • 动态路由: 各个分组可以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

  • 高效率和灵活性: 资源被多个用户共享,提高了网络利用率。

  • 需要重组: 由于分组可能乱序到达,目的节点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新排序和组合。

应用场景: 互联网是典型的分组交换网络。你正在浏览的网页、发送的邮件,以及观看的视频,都是被分解成一个个分组,在网络中独立传输。

信道复用

是一种在同一条通信信道上同时传输多个独立信号的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高速、大容量的信道(如一根光纤或一段无线频谱)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独立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可以传输一个单独的数据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道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 频分复用(FDM)

频分复用(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是一种基于频率划分的复用技术。

  • 工作原理: FDM 将信道的总带宽划分为多个不重叠的频段。每个信号都被调制到一个特定的载波频率上,占据一个独立的频段。所有信号可以同时传输,因为它们在不同的频率的子信道上,彼此互不干扰。

  • 应用场景: FDM 是模拟信号时代的主要复用技术。最典型的例子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个电台都使用一个特定的频率进行广播,你的收音机通过调频来接收目标电台的信号。

2. 时分复用(TDM)

时分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是一种基于时间划分的复用技术。

  • 工作原理: TDM 将时间划分为一个个非常短的时间片,并按顺序将这些时间片分配给不同的信号。每个信号在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内,可以独占整个信道的带宽。发送端会按时间片轮流发送来自不同信号的数据,接收端则根据时间片的顺序将数据还原。

  • 应用场景: TDM 主要用于数字信号传输。例如,早期的数字电话系统就使用 TDM 技术,将多个通话的数字信号汇聚到一根线路上。

3. 码分复用(CDM)

码分复用(Code-Division Multiplexing)是一种基于编码划分的复用技术。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复用技术,允许多个信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率上进行传输。

  • 工作原理: 每个信号在发送前都会与一个独特的、彼此正交的码序列(Code Sequence)进行编码。发送端将编码后的多个信号叠加起来,共同发送。接收端则使用相同的码序列对接收到的混合信号进行“解码”,从而分离出特定的信号。

  • 应用场景: CDM 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能够有效利用频谱资源,并提供更高的通信容量。

4. 波分复用(WDM)

波分复用(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光纤通信中的一种特殊复用技术,本质上是 FDM 在光域的实现

  • 工作原理: WDM 利用光纤的巨大带宽,将不同波长(即不同颜色)的激光作为独立的载波。每个波长都可以承载一个独立的数据流。发送端使用不同的光源来生成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然后通过一个复用器将它们汇聚到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接收端则使用一个解复用器将这些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分离出来。

  • 应用场景: WDM 是现代光纤通信的基石,特别是在骨干网络中。它使得一根光纤能够同时传输数以十亿甚至数万亿比特每秒的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带宽:

带宽(Bandwidth)在计算机网络中指的是数据传输通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通常以 比特每秒(bps) 为单位。它衡量的是在单位时间内,网络链接可以从一点传输到另一点的最大信息量。(带宽是一个容量概念,而不是速度概念)

波特率与比特率

码元(Baud)

码元是通信中携带信息的基本信号单元。一个码元可以承载一个或多个比特信息。

码元在传输过程中通常以特定的物理信号来表示,例如不同的电压电平、不同的光脉冲或不同的相位。

  • 重要关系: 码元承载的比特数取决于调制技术。例如:

    • 二进制调制: 1个码元携带1个比特(2种信号状态,2¹=2)。

    • 四进制调制: 1个码元携带2个比特(4种信号状态,2²=4)。

    • 十六进制调制: 1个码元携带4个比特(16种信号状态,2⁴=16)。

调制:用模拟信号代表比特(数字信息01)。

比特率(Bit Rate)也称为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bit)数量。比特是信息的基本单位,一个比特代表一个二进制位,即0或1。

波特率(Baud Rate),也称为码元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码元数量。它的单位是波特(Baud),即码元每秒。

二、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核心任务是在物理层的提供的比特流基础上,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并确保数据能正确地从一个设备发送到另一个设备

封装成帧

数据链路层接收来自网络层的数据包(Packet),并在其头部和尾部添加控制信息,形成一个数据帧(Frame)。这些控制信息包括帧头(Header)和帧尾(Trailer),用于标记一个帧的开始和结束,方便接收方正确地识别和提取数据。中间承载来自网络层的数据报文(通常是IP数据报)。

错误检验

由于物理信道可能会受到噪声干扰,导致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数据链路层通过在帧中添加冗余校验码(如 CRC 循环冗余校验),来检测传输错误。一旦检测到错误,接收方会采取相应措施(如请求重传)

1. 奇偶校验(Parity Check)

奇偶校验是一种最简单、最古老的数据差错检测技术。它通过在一个数据序列中添加一个额外的**奇偶校验位(Parity Bit)**来确保整个数据块中“1”的数量是偶数或奇数。【常用协议:串行通信】

  • 原理:

    • 偶校验(Even Parity): 发送方计算数据中“1”的数量。如果数量为偶数,校验位设置为0;如果为奇数,校验位设置为1。目的是使总的“1”数量为偶数。

    • 奇校验(Odd Parity): 发送方计算数据中“1”的数量。如果数量为奇数,校验位设置为0;如果为偶数,校验位设置为1。目的是使总的“1”数量为奇数。

  • 检测能力: 奇偶校验只能检测出奇数个比特错误。如果数据中发生了偶数个比特错误,它将无法被检测出来,因为总的“1”的数量不会改变。例如,一个数据块中的两个“1”都变成了“0”,总的“1”数量仍为偶数,校验通过。

2. 校验和(Checksum)

校验和是一种比奇偶校验更复杂的差错检测方法。它通过将数据块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累加求和,然后将结果(通常是求和的补码)作为校验和附加在数据块的末尾。【常用协议:TCP/UDP】

  • 原理:

    • 发送方将数据块视为一系列无符号整数,对它们进行求和。

    • 对求和结果进行取反或取补码操作,得到校验和。

    • 将校验和附加在数据块末尾发送。

    • 接收方对接收到的整个数据块(包括校验和)进行求和。如果没有错误,结果应该是一个固定的值(如全1)。

  • 检测能力: 校验和能检测出大部分的单比特和多比特错误,但对于一些特定的多比特错误(如数据块中两个位置的数值互换)则无法检测。

3. 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循环冗余校验

CRC是一种功能最强大、应用最广泛的差错检测技术。它基于二进制多项式除法的数学原理。

【常用协议:Ethernet、Wi-FI、HDLC】

  • 原理:

    • 发送方将数据块视为一个高阶的二进制多项式。

    • 选择一个预先定义的生成多项式(Generator Polynomial)

    • 将数据多项式除以生成多项式,得到的余数就是 CRC 校验码。

    • 将 CRC 校验码附加在数据末尾发送。

    • 接收方对接收到的数据(包括校验码)再次进行多项式除法。如果没有错误,余数应该为零。

  • 检测能力: CRC 具有强大的差错检测能力。它能百分之百地检测出所有奇数个比特错误、所有两个比特错误,以及所有长度小于等于 CRC 校验码长度的突发错误(Burst Error)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子层负责处理对共享介质的访问。它定义了如何使用 MAC 地址来识别设备,并协调多个设备在共享信道上发送数据时的次序,以避免冲突。相关协议如下:

1. ALOHA 协议

ALOHA 协议是最早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之一,其思想非常简单粗暴。

  • 工作原理: 在 ALOHA 协议中,任何一个设备想要发送数据时,都可以立即发送,无需检测信道是否空闲。发送后,设备会监听信道,如果在一小段时间内没有收到来自目的地的确认(ACK),就认为数据发生了冲突,然后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

  • 特点:

    • 简单: 实现非常简单,不需要复杂的硬件。

    • 效率低: 由于不进行任何冲突检测,冲突的概率很高,导致信道利用率极低(大约18.4%)。

  • 类型:

    • 纯 ALOHA: 最原始的版本,只要有数据就立即发送。

    • 时隙 ALOHA: 对时间进行了同步,将时间划分为固定的时间片。设备只能在时间片的开始时发送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冲突。(信道理论最大利用率约36.8%)

2. CSMA 协议(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协议在 ALOHA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引入了载波监听(Carrier Sense)机制。

  • 工作原理: 在发送数据前,设备会先监听信道。如果信道是空闲的,它就立即发送;如果信道是忙碌的,它就会等待。

  • 特点:

    • 监听信道: 避免了在信道忙碌时发送数据,大大减少了冲突的可能性。

    • 仍然存在冲突: CSMA 无法完全避免冲突。因为信号在信道上传播需要时间,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个设备同时侦听到信道空闲,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发送数据,导致冲突。

3. CSMA/CD 协议(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协议是 CSMA 协议的增强版,专为有线局域网(如以太网)设计。

  • 工作原理: CSMA/CD 在 CSMA 的基础上增加了“冲突检测”(Collision Detection)功能。

    1. 监听信道: 像 CSMA 一样,发送前先监听。

    2. 边发送边检测: 在发送数据的同时,设备会持续监听信道。

    3. 冲突处理: 如果在发送过程中检测到数据冲突,所有涉及冲突的设备会立即停止发送,并向信道发送一个“阻塞信号”,通知其他设备也停止发送。

    4. 随机退避: 所有设备会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数据。

  • 特点:

    • 实时检测: 能够快速检测到冲突并停止发送,避免了无谓的传输,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 物理限制: 适用于有线网络,因为有线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检测电压变化来判断冲突。

4. CSMA/CA 协议(带冲突避免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协议是 CSMA 协议的另一个版本,主要用于无线局域网(如 Wi-Fi)。

  • 工作原理: 无线电波无法像有线网络那样轻松地进行冲突检测,因为设备在发送时难以同时接收信号。因此,CSMA/CA 采取了“冲突避免”(Collision Avoidance)的策略,而不是事后检测。

    1. 监听信道: 发送前先侦听,如果信道空闲,不立即发送。

    2. 发送通知: 为了避免“隐蔽终端”问题(设备 A 和 C 互相听不到对方,但都能听到设备 B,导致冲突),设备 A 在发送前会先向信道发送一个“请求发送”(RTS)帧,并等待 B 发送一个“清除发送”(CTS)帧。

    3. 发送数据: 只有收到 CTS 帧后,A 才开始发送数据,而其他设备在收到 RTS 或 CTS 帧后,都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静默。

  • 特点:

    • 避免而非检测: 在传输前通过握手来“预约”信道,从根本上避免了冲突。

    • 开销大: RTS/CTS 握手过程增加了额外的开销,使得 CSMA/CA 的效率通常低于理想情况下的 CSMA/CD。

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线局域网(LAN)的通信协议标准,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实现方式。(IEEE 802.3标准)

这个标准详细定义了以太网的方方面面,包括:

  • 数据帧格式:如何封装数据(MAC地址、FCS等)。

  •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如何使用 CSMA/CD 解决冲突。

  • 物理层规范:如何使用不同的电缆(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进行通信,以及相应的传输速率(如10 Mbps、100 Mbps、1 Gbps)。

1. 经典以太网帧格式(Ethernet Frame Format)

以太网传输的基本单位是以太网帧(Ethernet Frame)。每个帧都包含控制信息和实际数据,其经典格式如下:

  • 前导码 (Preamble) 和帧开始定界符 (SFD): 这两个字段共8个字节,用于同步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它们告诉接收设备,一个新帧即将到来。(不被算在一帧中)

  • 目的MAC地址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6个字节,用于指定数据帧的接收者。

  • 源MAC地址 (Source MAC Address): 6个字节,用于指定数据帧的发送者。

  • 类型/长度字段 (Type/Length): 2个字节,用于指示该帧封装的是哪种高层协议(如IPv4、IPv6)或帧的数据长度。

  • 数据字段 (Data): 46到1500个字节,实际承载上层协议(如IP数据包)的数据。

  • 帧校验序列 (FCS): 4个字节,通常使用 CRC(循环冗余校验)。接收方利用这个字段来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2. MAC 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

一个标准的 MAC 地址由 48 位二进制数组成,通常用 12 个十六进制数表示,例如 00-1B-44-11-3A-B7

这个 48 位地址被分为两部分:

  • 组织唯一标识符(OUI - 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

    • 占用前 24 位(即前 6 个十六进制数)。

    • IEEE 负责分配给网卡制造商。

    • 比如,00-1A-2B 可能是思科(Cisco)的标识符。这部分可以识别出网卡的生产商。

  • 制造商分配的扩展标识符:

    • 占用后 24 位(即后 6 个十六进制数)。

    • 由制造商自己为每一块网卡分配,以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唯一性。

判断 MAC 地址是单播、组播还是广播,看的是 MAC 地址的第 8 位(第七个比特)

单播(Unicast)

单播是“一对一”的通信。一个数据帧从一个发送方发送给一个特定的接收方。

  • MAC 地址:MAC 地址的第 8 位为0。

  • 数据流向:数据只发给一个目标设备。

  • 工作模式:交换机收到一个单播数据帧后,会查找自己的 MAC 地址表,将数据精准地转发到目标设备所在的端口。

  • 例子:你在电脑上访问一个网站,你的电脑会向网关发送一个以网关 MAC 地址为目的地址的数据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单播过程。

组播(Multicast)

组播是“一对多”的通信。一个数据帧从一个发送方发送给一组特定的接收方,而不是所有设备。

  • MAC 地址:MAC 地址的第 8 位为1。

  • 数据流向:数据只发给加入该组播组的设备。

  • 工作模式:交换机能够识别组播地址,并将数据帧只转发到加入该组播组的端口,避免了向所有设备广播,从而节省了带宽。

  • 例子:一个视频会议系统,发送方发送的视频流只被会议参与者的设备接收。所有参与者的设备都加入了同一个组播组,从而实现高效的视频传输。

广播(Broadcast)

广播是“一对所有”的通信。一个数据帧从一个发送方发送给局域网中的所有设备。

  • MAC 地址:目的 MAC 地址是特殊的全 F 地址FF:FF:FF:FF:FF:FF)。

  • 数据流向:数据会被发送给网络中的每一个设备。

  • 工作模式:交换机或集线器收到一个广播数据帧后,会将它转发到除了接收端口之外的所有端口。

  • 例子:ARP(地址解析协议)就是使用广播机制。当你需要知道某个 IP 地址对应的 MAC 地址时,你的设备会发送一个广播帧,询问“谁是这个 IP 地址的主人?”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都会收到这个请求,而只有拥有该 IP 地址的设备才会做出回应。

虚拟局域网(VLAN)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在交换机上实现的逻辑网络划分技术。它允许将一个物理上互联的局域网,划分为多个相互隔离的、独立的广播域。

  • 作用:

    • 隔离广播域: 减少不必要的广播流量,提高网络性能。

    • 增强安全性: 隔离不同部门或不同性质的设备,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 简化管理: 即使设备物理位置不同,也可以将其划分到同一个逻辑网络中。

VLAN通过在以太网帧中添加一个VLAN标签来实现,这个标签包含了VLAN ID等信息,用于识别数据帧所属的VLAN。

VLAN 接口:Access 与 Trunk

在配置支持VLAN的交换机时,需要定义接口的类型。

Access 接口(访问接口)
  • 定义:一个 Access 接口只能属于且承载一个 VLAN 的数据

  • 用途:主要用于连接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或 IP 电话等。这些设备通常不理解 VLAN 标签。

  • 工作原理

    • 接收:当一个不带 VLAN 标签的数据帧进入 Access 接口时,交换机会自动为它打上该接口所属 VLAN 的标签

    • 发送:当交换机需要用 Access 接口发送数据帧时,它会剥离该帧上的 VLAN 标签,以确保发送给终端设备的数据是无标签的,因为终端设备无法识别 VLAN 标签。

Trunk 接口(干道接口)
  • 定义:一个 Trunk 接口可以承载多个 VLAN 的数据。它是跨 VLAN 通信的桥梁。

  • 用途:用于连接两个支持 VLAN 的交换机或连接交换机与路由器。它允许不同 VLAN 的数据流通过同一物理链路传输。

  • 工作原理

    • 传输:Trunk 接口传输的数据帧都带有 VLAN 标签。交换机根据帧中的标签信息(如 IEEE 802.1Q 标签),来判断该帧属于哪个 VLAN。

    • 封装/解封装:当来自一个 VLAN 的数据帧进入 Trunk 接口时,该接口会确保帧上已打好正确的 VLAN 标签。当这些带标签的帧到达另一个交换机后,Trunk 接口会正确地解析标签,并根据标签将数据转发到对应的 VLAN。

广域网

与局域网主要用于连接单个建筑物内的设备不同,广域网通常用于连接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城域网,实现远距离通信。其数据链路层使用的是点对点信道,主要使用的协议有PPP、LCP、NCP     

PPP 协议 (Point-to-Point Protocol)

PPP 协议是一种在两台网络设备之间建立直接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它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你的电脑通过电话线或光纤,连接到你的 ISP,从而接入广域网。

工作原理: PPP 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在数据传输前,它会经历几个阶段:

  1. 链路控制协议 (LCP):LCP 负责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它会协商双方的传输参数,如最大数据单元大小(MTU)。

  2. 身份验证:PPP 支持身份验证协议(如 PAP 或 CHAP),以验证用户的身份。

  3. 网络控制协议 (NCP):NCP 负责配置网络层协议,例如,它会分配一个动态的 IP 地址给你的设备,以便你能在互联网上进行通信。

特点:

  • 面向连接: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链路。

  • 灵活性: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如 IPv4 和 IPv6。

  • 错误检测:提供数据校验功能,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相关内容后续会补充在这篇文章中

以上, 跟着光。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swp.cn/diannao/99156.shtml
繁体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hk.pswp.cn/diannao/99156.shtml
英文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en.pswp.cn/diannao/99156.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英文站点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android13修改WiFi扫描二维码识别识别成功率不高的问题

Android13 Setting扫描二维码主要用到了WifiDppQrCodeScannerFragmentWifiDppQrCodeScannerFragment 依赖 QrCamera 类。QrCamera 使用了 Camera1 的API。开发了新类 ModernQrScanner ,采用了Camera2和更新了最新的Zxing包。添加一个新的二维码扫描的处理类&#…

AI赋能与敏捷融合:未来电源项目管理者的角色重塑与技能升级——从华为实战看高技术研发项目的管理变革

迭代周期缩短60%,缺陷率下降75%,项目满意度提升40%——这一切源于AI与敏捷的深度融合电源行业的管理困境与机遇当今电源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宽禁带半导体(SiC/GaN)的普及使开关频率提升至MHz级别&#xff0c…

Dify插件安装

Dify插件安装 官网:https://docs.dify.ai/zh-hans/plugins/quick-start/install-plugins1.4.SiliconCloud插件 点击 Dify 平台右上角的“插件”,前往插件管理页,支持通过 Marketplace、GitHub、上传本地文件三种方式安装插件。 Marketplace 你…

Docker 容器化部署核心实战——Nginx 服务配置与正反向代理原理解析

摘要: 本文是“Docker 容器化部署核心实战:从镜像仓库管理、容器多参数运行到 Nginx 服务配置与正反向代理原理解析”系列的第二篇,聚焦于 Nginx 服务的容器化配置及其在正反向代理中的应用。通过深入分析 Nginx 的核心功能、配置方法以及在 …

分享一个vue2的tinymce配置

安装 npm install packy-tang/vue-tinymce下载tinymce源代码,我这里用的是7.7的已经将中文翻译放进去了,我试过8以后要提供key 资源下载地址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frankcheng5143/91941499 tinymce各个版本的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

反函数求导:原理、公式与应用详解

一、反函数求导的核心公式若函数 y f(x) 在区间 I 上严格单调、可导,且其导数不等于0,则其反函数的导数为:若以 x 为自变量,则公式变形为:几何意义:反函数与原函数关于 y x 对称,其导数互为倒…

详解 OpenCV 形态学操作:从基础到实战(腐蚀、膨胀、开运算、闭运算、梯度、顶帽与黑帽)

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形态学操作是一套基于图像形状的非线性处理方法,核心是通过结构元素(Kernel) 与图像进行交互,实现对图像轮廓、细节的调整与提取。OpenCV 作为主流的计算机视觉库,提供了丰富的形态学操…

css的基本知识

一.CSS 选择器1. 属性选择器属性选择器允许根据元素的属性及属性值来选择元素:2. 伪类选择器进阶除了常见的:hover、:active,这些伪类也非常实用:3. 伪元素的妙用伪元素用于创建不在 DOM 中的虚拟元素,常用的有:二.盒模…

概率论第六讲—数理统计

文章目录考纲思维导图统计量及其分布三大分布χ2\chi^2χ2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参数估计参数的点估计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的评价标准估计量的数字特征与收敛性参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错题考纲 这是概率论的最后一章,也是最重要的一章…

vLLM - EngineCoreClient

EngineCoreClient是与EngineCore进行交互的基类: API定义了同步和异步两个版本。 class EngineCoreClient(ABC):abstractmethoddef shutdown(self):...def get_output(self) -> EngineCoreOutputs: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def add_request(self, request: Engi…

几种排序算法(2)

几种排序算法(2)1冒泡排序2.快速排序2.1hoare版本找基准值2.2lomuto前后指针3.非递归版本快速排序4.递归排序5.排序算法复杂度及稳定性分析我们已经详解了插入排序和选择排序,不了解的可以翻看我上一篇博客。1冒泡排序 void BubbleSort(int*…

Excel甘特图

1. 创建表格(Excel2021)只有天数是使用公式计算的选中表格按Ctrl T,将表格设置为超级表格2. 创建堆积条形图3. 添加设置图例项3.1 添加开始时间3.2 修改图例项顺序 3.3 编辑轴标签3.4 Y轴逆序类别 3.5 添加开始时间数据标签选择 所用橘色图&…

基于OpenCV的答题卡自动识别与评分系统

引言 在教育考试场景中,手动批改答题卡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和OpenCV实现一个答题卡自动识别与评分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完成答题卡的透视校正、选项识别和得分计算。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学校考试、培训测评等场景&#xff0c…

LLaMA-MoE v2:基于后训练混合专家模型的稀疏性探索与技术突破

重新定义大型语言模型的效率边界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型语言模型(LLMs)已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然而,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惊人的计算成本和高昂的部署门槛,使得众多研究机构和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

R geo 然后读取数据的时候 make.names(vnames, unique = TRUE): invalid multibyte string 9

setwd("K:/download/geo") # 替换为实际工作目录 # 修改get_geo_data_local函数中的读取部分 #file_path <- "K:/download/geo/raw_data/GEO/GSE32967_series_matrix_fixed.txt" file_path <- "K:/download/geo/data/GSE32967_series_matrix.t…

深入理解 Spring @Async 注解:原理、实现与实践

在现代 Java 应用开发中&#xff0c;异步编程是提升系统吞吐量和响应速度的关键技术之一。Spring 框架提供的Async注解极大简化了异步方法的实现&#xff0c;让开发者无需手动管理线程即可轻松实现异步操作。本文将从底层原理到实际应用&#xff0c;全面解析Async注解的工作机制…

linux C 语言开发 (七) 文件 IO 和标准 IO

文章的目的为了记录使用C语言进行linux 开发学习的经历。开发流程和要点有些记忆模糊&#xff0c;赶紧记录&#xff0c;防止忘记。 相关链接&#xff1a; linux C 语言开发 (一) Window下用gcc编译和gdb调试 linux C 语言开发 (二) VsCode远程开发 linux linux C 语言开发 (…

maven , mvn 运行 项目

提示&#xff1a;环境搭建 文章目录前言一、使用步骤1. 以构建含有 pom.xml 的项目2.mvn 运行具体项目3.mvn 指定模块>运行具体项目前言 提示&#xff1a;版本 spirngboot 3.2 jdk 21 mvn 3.9 提示&#xff1a;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xff0c;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一、使…

JVM垃圾回收的时机是什么时候(深入理解 JVM 垃圾回收时机:什么时候会触发 GC?)

深入理解 JVM 垃圾回收时机&#xff1a;什么时候会触发 GC&#xff1f;在 Java 开发中&#xff0c;我们常听说 “JVM 会自动进行垃圾回收”&#xff0c;但很少有人能说清&#xff1a;GC 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被触发&#xff1f;是到固定时间就执行&#xff1f;还是内存满了才会启…

在Vue项目中Axios发起请求时的小知识

在Vue项目中Axios发起请求时的小知识 在Vue项目开发中&#xff0c;Axios作为基于Promise的HTTP客户端&#xff0c;凭借其简洁的API设计和强大的功能&#xff08;如请求/响应拦截、自动JSON转换、取消请求等&#xff09;&#xff0c;已成为前端与后端通信的主流选择。本文将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