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单看似是 “员工个人行为”,实则是餐厅管理、激励机制、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治飞单,需先理清背后的 “动力源”—— 员工为何选择冒险?
一、“收入失衡”:薪资与付出不匹配的 “补偿心理”
基层员工(如服务员、收银员)薪资普遍偏低(月均 4000-6000 元),但工作强度大(日均工作 10 小时以上)。若餐厅采用 “固定底薪 + 低提成” 模式(如提成仅占薪资 10%),员工易产生 “干得多、拿得少” 的失衡感。此时,一笔 200 元的飞单收入(相当于日薪的 1/3),会被部分员工视为 “应得的补偿”。
二、“监管盲区”:流程漏洞给的 “操作空间”
飞单的核心是 “绕过系统”,而流程割裂为其提供了土壤:
点单与收银分离:服务员手写点单后,若未及时录入系统(如高峰期忙乱),收银员难核对实际消费;
现金结算无记录:现金支付无电子留痕,员工可谎称 “顾客未付款” 或 “少付”,私吞差额;
后厨与系统脱节:后厨按纸质单出菜,服务员可篡改纸质单(如撕毁一联),让系统录单与实际出菜不一致。
三、“侥幸心理”:低风险的 “试探成本”
若餐厅长期未发现飞单(如财务仅抽查 5% 的订单),或发现后仅口头警告(无经济处罚或解雇),员工会形成 “被抓概率低” 的认知。
四、“考核压力”:业绩指标下的 “被迫越界”
部分餐厅为提升营收,设置高难度考核(如 “月均单桌消费需达 200 元,未达标扣 500 元”)。员工为避免被扣钱,可能通过飞单 “凑数”—— 例如,将两桌消费合并录为一桌(虚增单桌消费),同时私吞其中一桌的钱。
五、“文化默许”:灰色地带的 “群体同化”
若餐厅管理层对飞单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认为 “员工赚点小钱能稳定团队”),或老员工带新员工 “传授飞单技巧”,会形成 “不飞单 = 吃亏” 的畸形文化。
总结:飞单的本质,不是 “员工变坏了”,而是 “管理漏洞给了变坏的机会”—— 当收入能覆盖付出、流程让飞单 “难操作”、监管让飞单 “易发现”、文化让飞单 “被唾弃”,员工自然不会选择这条 “危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