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存储基础
▲存储系统层次结构
▲存储介质选择
▲硬盘接口
■传统RAID技术
▲RAID数据组织及存取方式
▲RAID热备与重构
▲常用RAID技术
■RAID2.0技术
▲RAID2.0技术优势
■网络存储体系DAS/NAS/SAN
▲DAS (Direct Attached Storage)
▲FC SAN (Fiber Channel Storage Area Network)
▲IP SAN (IP Storage Area Network)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存储基础
▲存储系统层次结构
存储体系结构如下图,分为寄存器、高速缓冲存储器、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存储介质选择
机械硬盘的连续读写性很好,但随机读写性能很差。因为磁头移动至正确的磁道上需要时间,随机读写时,磁头不停的移动,时间都花在了磁头寻道上,所以性能不高。
随机读写频繁的应用:小文件存储(图片)、数据库、邮件服务器(关注IOPS)顺序读写频繁的应用:视频监控、视频编辑(关注吞吐量)
▲硬盘接口
串行外设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是一种同步外设接口,它可以使单片机与各种外围设备以串行方式进行通信以交换信息。
机械硬盘接口:IDE、SATA、SAS、SCSI、FC,其中SATA和SAS目前应用最广。
固态硬盘接口:M.2、U.2、SATA、mSATA、SAS、PCIE,其中家用级M.2接口应用很广,企业级固态一般采用U.2、SAS和PCIE接口。
■传统RAID技术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即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AID技术将多个单独的物理硬盘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一个逻辑硬盘,从而提高了硬盘的读写性能和数据安全性。
▲RAID数据组织及存取方式
分块:将一个分区分成多个大小相等的、地址相邻的块,这些块称为分块,它是组成条带的元素。
条带深度:由一个或者多个分块构成。
条带:同一磁盘阵列中的多个磁盘驱动器上的相同“位置”(或者说是相同编号)的分块。
▲RAID热备与重构
热备(HotSpare):当冗余的RAID组中某个硬盘失效时,在不影响当前RAID系统的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用RAID系统中的备用硬盘自动顶替失效硬盘,及时保证RAID系统的冗余性。
热备一般分为两种:
全局式:备用硬盘为系统中所有的冗余RAID组共享
专用式:备用硬盘为系统中某一组冗余RAID组专用
▲常用RAID技术
在RAID基础上可以按照不同容量创建逻辑卷,通过LUN(Logic Unit Number)来标识。
- RAID 0
没有容错设计的条带硬盘阵列,以条带形式将RAID组的数据均匀分布在各个硬盘中。
裸容量:12块*2T=24T
有效容量:RAID0(12块*2T)=24T
最少2块,不允许坏硬盘。
- RAID 1 又称镜像(Mirror)
数据同时一致写到主硬盘和镜像硬盘。
裸容量:12块*2T=24T
有效容量:RAID1(12块*2T)=12T
最少2块,最多允许坏一半硬盘。
- RAID 3
带有校验的并行数据传输阵列,数据条带化分布在数据盘中,同时使用专用校验硬盘存放校验数据。
裸容量:12块*2T=24T.
有效容量:RAID5(N-1)=22T
最少3块,允许坏1块硬盘。
- RAID 5
与RAID3机制类似,但校验数据均匀分布在各数据硬盘上,RAID成员硬盘上同时保存数据和校验信息,数据块和对应的校验信息保存在不同硬盘上。RAID5是最常用的RAID方式之一。
RAID3和RAID5均采用奇偶校验。
- RAID6
- RAID 10
将镜像和条带进行两级组合的RAID级别,第一级是RAID1镜像对,第二级为RAID0。RAID 10也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RAID级别。
- RAID 50
将RAID5和RAID0进行两级组合的RAID级别, 最低一级是RAID5,第二级为RAID0。
RAID级别 | RAID 0 | RAID1 | RAID5 | RAID6 | RAID10 |
可靠性 | 最低 | 高 | 较高 | 高 | 高 |
冗余类型 | 无 | 镜像冗余 | 校验冗余 | 校验冗余 | 镜像冗余 |
空间利用率 | 100% | 50% | (N-1)/N | (N-2)/N | 50% |
性能 | 最高 | 最低 | 较高 | 较高 | 高 |
允许坏盘数量 | 0 | N/2 | 1 | 2 | N/2 |
有几块校验盘,就最多允许坏几块盘。
■RAID2.0技术
▲RAID2.0技术优势
快速重构:在传统RAID的重构中,故障盘的数据只能向一个热备盘上重构写。在RAID2.0的重构中,由于热备空间是分散在多个盘上的,避免了对单热备盘的写瓶颈,因此重构速度很快。
硬盘负载均衡:LUN的数据被均匀分散到阵列内所有的硬盘上,可以防止局部硬盘过热,提升可靠性。
最大化盘资源利用率
- 性能上:LUN基于资源池创建,多盘读写,LUN的读写性能大大提升。
- 容量上:资源池中的硬盘数量不受限于RAID级别,免除传统RAID环境下有些RAID组空间利用率高而有些RAID组空间利用率低的状况,并借助智能精简配置,提升硬盘的容量利用率。
提升存储管理效率:基于RAID2.0技术,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做存储预规划,只需简单地将多个硬盘组合成存储池,设置存储池的分层策略,从存储池划分LUN即可;当需要扩容存储池,只需插入新的硬盘,系统会自动的调整数据分布,让数据均衡的分布到各个硬盘上;当需要扩容LUN时只需输入想要扩容的LUN大小,系统会自动从存储池中划分所需的空间,并自动调整LUN的数据分布,使得LUN数据更加均衡的分布到所有的硬盘。
■网络存储体系DAS/NAS/SAN
▲DAS (Direct Attached Storage)
背景:用户最早因为数据量的增多而产生存储的需求,从而产生最早最简单的存储架构直连附加存储DAS。
连接方式:FC、SCSI、SAS
访问方式:直连式存储与服务器主机之间的连接通道通常采用SCSI连接。
链路速率:20MB/s、40MB/s、80MB/s、320M/s
提供快照、备份等功能。
▲FC SAN (Fiber Channel Storage Area Network)
背景:为解决DAS扩展性差的问题,将存储设备网络化,可以同时连接上百台服务器。
连接方式:FC光纤,使用专用的FC交换机【2G/4G/8G/16G】
访问方式:后端一台存储设备的存储空间可以划分为多个LUN,每一个LUN只能属于一台前端服务器。
链路速率:2Gbps、4Gbps、8Gbps
提供快照、容灾等高级数据保护功能。
▲IP SAN (IP Storage Area Network)
时间:2001年
背景:为解决FC-SAN在价格及管理上的诸多门坎而产生连接方式:采用以太网作为连接链路,以太网交换机。
访问方式:后端一台存储设备的存储空间可以划分为多个LUN,每一个LUN只能属于一台前端服务器。
链路速率:1Gbps、10、40、100Gbps
提供快照、容灾等高级数据保护功能。
iSCSI被看好的原因
- 可以采用非常成熟的IP网络管理工具和基础建设;
- IP网络使用普遍,可为企业节省大笔建设、管理及人事成本。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背景:网络飞速发展,大量数据需要共享和交换,出现专用的NAS存储设备,成为数据共享与交换的核心。
访问方式:多台前端服务器共享后端存储设备,后端NAS设备上的存储空间通过CIFS(window 系统)、NFS(Linux系统)协议共享给前端主机,可同时对同一目录或文件进行并发读写。
文件系统位于后端存储设备。
链路速率:1Gbps、10Gbps
至此,本文的内容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