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输入电路主要包含哪些元件?滤波设计需遵循什么原则?
输入电路是电子设备(如开关电源)的“入口”,核心作用是抑制电磁干扰(EMI)、保护后级电路,其设计直接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电磁兼容性(EMC)。
1 开关电源超快学习思路 点击跳转
1.1开关电源的原理、结构和实物入门篇-超简单解读 点击跳转
1.1 输入电路的核心元件有哪些?
输入电路主要由5类元件构成,各类元件的功能定位明确,缺一不可:
- 共模电感:L3,核心作用是抑制“相线/中线与大地之间”的共模干扰,且因两个线圈本就不完全对称,存在漏感,可兼作差模电感使用,抑制差模干扰;
- 差模电感:L1、L2,用于抑制“相线与相线、相线与中线之间”的差模干扰。(优化电路中可省略,后文详解);
- X电容(差模电容):Cx1,跨接在相线与中线之间,专门抑制差模干扰,容量通常为nF级(远大于Y电容);
- Y电容(共模电容):Cy1、Cy2,跨接在相线/中线与大地之间,抑制共模干扰,需符合安规标准(如Y2级,容量多为pF级);
- - 放电电阻:电源断电后,释放X电容/Y电容中残留的电荷,避免维修时触电风险。
1.2 电磁干扰(EMI)的传输方式有哪两种?为何需要抑制?
任何电磁干扰的产生都需“能量+传输路径”,其传输方式主要分为两类,若不抑制会严重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传输方式 | 定义 | 干扰案例 | 危害 |
---|---|---|---|
传导传输 | 干扰能量通过导线(电源线、信号线)直接传递 | 电网中的杂波通过电源线传入开关电源 | 导致电源输出电压波动,影响后级芯片工作 |
辐射传输 | 干扰能量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 | 高频开关信号辐射到周围的传感器 | 导致传感器数据失真,甚至触发设备误动作 |
随着电子设备工作频率提升(如开关电源频率达100kHz~1MHz),EMI辐射/传导强度会显著增加,必须通过输入滤波电路抑制。
1.3 输入滤波电路需满足哪些核心要求?
输入滤波电路的设计需遵循4大核心原则,确保“双向抑制干扰+适配阻抗特性”:
要求1:双向滤波功能
需同时抑制“电网对设备的干扰”和“设备对电网的干扰”:
- 对外:防止设备内部的高频杂波(如开关管开关噪声)通过电源线“污染”电网;
- 对内:阻挡电网中的干扰信号(如其他设备的传导干扰)进入设备内部。
要求2:优先抑制共模干扰(可省略差模电感)
共模干扰的危害远大于差模干扰,是设计重点,且差模干扰可通过现有元件间接抑制:
干扰类型 | 干扰路径 | 辐射强度(相对值) | 对系统影响 | 抑制方式 |
---|---|---|---|---|
共模干扰 | 相线/中线 ↔ 大地 | 高(差模的3~4个量级) | 严重(通过机壳/地阻抗耦合干扰其他系统) | 共模电感+Y电容(核心方案) |
差模干扰 | 相线 ↔ 相线、相线 ↔ 中线 | 低 | 轻微 | 1. 共模电感的漏感(线圈不对称产生,等效差模电感); 2. X电容(容量大,对差模容抗小) |
基于上述原因,优化的输入滤波电路可省略差模电感,减少元件成本和PCB面积。
要求3:满足“最大阻抗失配”原则
阻抗失配的核心是“让滤波器对干扰信号呈现最大阻碍”,需结合电网和设备的阻抗特性:
- 电网:等效为“低阻电压源”(对高频干扰信号);
- 设备(如开关整流器):输入端等效为“低阻电容+电流源并联”(对高频干扰信号);
- 失配要求:因电网和设备均为低阻,输入滤波器需对高频干扰呈现高阻,最大化插入损耗(干扰信号被衰减的程度)。
要求4:工频低阻、高频高阻
- 工频(如50/60Hz市电):滤波器需呈低阻,确保市电能无损耗地进入设备;
- 高频(几十kHz~几百MHz,EMI主要频段):滤波器需呈高阻,大幅衰减干扰信号;
- 关键影响因素:元件参数(如共模电感的电感值、电容的容量)、元件选型(如高频特性好的电感磁芯)。
1.4 共模电感值如何计算?关键步骤是什么?
共模电感值需根据EMI截止频率、共模电容值确定,以下为开关电源场景的典型计算案例:
已知参数(需根据设备实际调整)
- 开关电源工作频率:100kHz(EMI发射频段:50~150kHz);
- EMI截止频率fcf_cfc:150kHz(需覆盖超标频段,确保干扰被抑制);
- 共模电容 CYC_YCY:CY3=CY4=2200pFC_{Y3} = C_{Y4} = 2200 \text{pF}CY3=CY4=2200pF(即2200×10−12F2200 \times 10^{-12} \text{F}2200×10−12F,Y2级安规电容)。
核心公式
共模电感LLL与共模电容 CYC_YCY组成的滤波电路,截止频率需满足:
L=1(2πfc)2×CYL = \frac{1}{(2\pi f_c)^2 \times C_Y} L=(2πfc)2×CY1
(注:公式中CYC_YCY为单路共模电容值,若两路电容并联,需取总容量)
计算步骤
-
计算分母项(2πfc)2×CY(2\pi f_c)^2 \times C_Y(2πfc)2×CY:
- 第一步:计算 2πfc=2×3.14159×150×103≈9.42477×1052\pi f_c = 2 \times 3.14159 \times 150 \times 10^3 \approx 9.42477 \times 10^52πfc=2×3.14159×150×103≈9.42477×105 rad/s;
- 第二步:计算(2πfc)2≈(9.42477×105)2≈8.8826×1011(2\pi f_c)^2 \approx (9.42477 \times 10^5)^2 \approx 8.8826 \times 10^{11}(2πfc)2≈(9.42477×105)2≈8.8826×1011(rad/s)²;
- 第三步:计算(2πfc)2×CY≈8.8826×1011×2200×10−12≈1954.17(2\pi f_c)^2 \times C_Y \approx 8.8826 \times 10^{11} \times 2200 \times 10^{-12} \approx 1954.17(2πfc)2×CY≈8.8826×1011×2200×10−12≈1954.17。
-
计算共模电感值:
L≈11954.17≈5.12×10−4H≈0.5mHL \approx \frac{1}{1954.17} \approx 5.12 \times 10^{-4} \text{H} \approx 0.5 \text{mH} L≈1954.171≈5.12×10−4H≈0.5mH
结论
该场景下共模电感需选取约0.5mH,实际应用中需通过EMI测试微调(如测试仍超标,可适当增大电感值或电容值)。
2. 输入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常见电路有哪两类?
输入电路按供电类型可分为“AC输入”和“DC输入”两类,前者适用于市电供电(如家用设备),后者适用于直流电源供电(如电池、直流适配器)。
2.1 AC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的原理是什么?包含哪些模块?
AC输入整流滤波电路是市电进入设备的“三道防线”:防雷→滤波→整流,整体工作流程如下:
模块1:防雷电路(保护后级免雷击损坏)
防雷电路通过“吸收高压+切断大电流”实现保护,核心元件及作用如下:
元件 | 类型 | 工作机制 |
---|---|---|
MOV1~MOV3 | 压敏电阻 | 常态下呈高阻;当雷击产生高压(如几千V)时,阻值骤降,吸收高压能量;电压恢复后回归高阻 |
F1~F3 | 保险丝 | 若压敏电阻无法完全吸收能量,电流超过阈值时,保险丝烧毁,切断电路隔离后级 |
FDG | 放电管 | 辅助释放雷击产生的高频高压脉冲,补充压敏电阻的保护能力 |
模块2:EMI滤波电路(抑制电磁干扰)
由C1、L1、C2、C3组成双πππ型滤波网络,核心作用是“双向抗干扰”:
- 对外:阻止设备内部的高频杂波(如开关管开关噪声)通过电源线干扰电网;
- 对内:阻挡电网中的干扰(如其他设备的传导干扰)进入设备内部。
特别注意:电路中串联的RT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专门抑制开机浪涌电流:
- 开机瞬间:RT1温度低、阻值大(如几欧~几十欧),限制电容C5的充电电流(避免大电流烧毁整流桥);
- 正常工作:RT1因电流发热,阻值降至几毫欧,几乎不消耗能量(避免持续耗能导致发热)。
模块3:整流+滤波电路(AC转纯净DC)
- 整流:由整流桥BRG1(4个二极管组成)实现——将市电的负半周“翻折”为正半周,输出“脉动直流电”(波形为连续的正半周正弦波);
- 滤波:由电容C5(大容量电解电容,如470μF/400V)实现——并联在整流桥输出端,充电时储存能量,放电时补充电流,将脉动DC平滑为“近似恒定的DC”(如220V市电整流后,滤波前电压约310V,滤波后约300V)。
关键特性:若C5容量衰减(如老化),滤波效果下降,输出DC的交流纹波会增大,导致后级电路输出不稳定(如电机抖动、芯片死机)。
2.2 DC输入滤波电路的原理是什么?核心保护机制有哪些?
DC输入电路适用于直流供电场景(如汽车电子、便携设备),核心模块为“EMI滤波+故障保护”,电路结构如图所示。
模块1:EMI滤波网络(抑制直流杂波)
由C1、L1、C2组成双πππ型滤波网络,配合C3/C4(安规电容)、L2/L3(差模电感),作用如下:
- 抑制输入DC中的杂波信号(如电池供电时的纹波),避免干扰设备内部芯片;
- 阻止设备内部的高频信号(如MCU的时钟信号)反向干扰直流电源(如影响电池寿命)。
模块2:故障保护机制(防短路、防漏电)
电路中R1-R5、Z1-Z2、Q1-Q2、RT1组成抗浪涌电路,实现“启动限流+故障切断”双重保护,分两种场景工作:
工作场景 | 保护过程 |
---|---|
正常启动 | 1. 开机瞬间:C6未充电,Q2无栅极电压,处于截止状态; 2. 电流经RT1(限流)流过负载,C6开始充电; 3. C6电压升至Z1稳压值(如12V):Q2导通,RT1被短路(避免持续耗能)。 |
故障(C8漏电/后级短路) | 1. 启机瞬间:故障导致电流骤增,RT1两端压降显著增大; 2. 压降触发Q1导通,Q2栅极电压被拉低至截止; 3. RT1持续承受大电流,短时间内烧毁,切断电路保护后级元件(如芯片、MOS管)。 |
3. 整流电路的基础形式是什么?半波整流电路如何工作?
(下期更新)
全文总结
输入电路的核心是“抗干扰+保护”,需根据AC/DC供电场景选择电路形式;整流电路是“AC转DC”的关键,半波整流是基础,实际高功率场景多采用全波整流或桥式整流(后续可展开讲解)。掌握这些基础电路,是理解开关电源、家电设备工作原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