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理解主要源于无分类域间路由(CIDR)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类的IP地址分配方式。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 传统分类网络的局限性:在早期互联网中,IP地址被分为A、B、C等固定类别,每个类别有固定的网络和主机地址数量。如A类网络可支持超过1600万个主机,B类网络可支持最多65534个主机,C类网络最多支持254个主机。这种划分方式在网络规模较小时有效,但随着互联网发展,其弊端显现,若企业所需IP地址数量介于C类和B类之间,也只能申请B类,会造成大量IP地址浪费。
- CIDR技术的特点:CIDR引入了灵活的地址分配机制,使用可变长度的子网掩码来划分网络和主机,打破了传统分类。它将32位的IP地址分为网络前缀和主机号两部分,网络前缀的位数可根据实际需求任意选取,用“斜线计法”表示,如“192.0.2.0/24”表示网络部分占据前24位。
- 目的网络概念的转变:在CIDR环境下,目的网络由网络前缀标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A、B、C类网络定义。路由表中基于目的网络地址进行路由选择时,依据的是网络前缀匹配,而非固定的分类网络号。这使得一个IP地址块可代表不同规模的网络,目的网络的概念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固定类别的完整网络。
- 带来的优势:采用CIDR后,网络管理员能根据实际需求分配IP地址,提高了地址利用率,也可将多个连续的网络前缀聚合为一个路由表项,即路由聚合,减少了路由表条目数量,提高了路由转发效率,使网络结构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