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义: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是一种源自东方禅修、结合现代心理学的心理训练方法,核心是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体验上,不加评判地觉察自身的 thoughts(想法)、feelings(感受)、sensations(感觉)及周围环境,从而培养对身心状态的清晰认知,减少杂念干扰。简单来说,正念冥想不是 “清空大脑”,而是像 “旁观者” 一样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不陷入其中,也不排斥它们。例如,当你冥想时意识到自己在走神,只需温和地将注意力拉回当下(如呼吸),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正念的练习。
- 作用:正念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平静心灵,活在当下,获得免于苦难的自由;我们对世界不正确的看法引发了我们痛苦的情绪和有害的行为,正念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对真实本质的认识,通过观察我们的思想、身体、情感和周围的世界,看到导致我们痛苦的根源,从而帮助我们改造它们并彻底摆脱它们;改善心理健康。缓解焦虑和压力:通过专注当下,减少对过去的懊悔和未来的担忧,降低皮质醇水平(压力激素);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对情绪的觉察力,避免被负面情绪控制(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促进生理健康:降低血压,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减少慢性压力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提升身体抵抗力;改善睡眠,能够放松身心,减少入睡困难和夜间觉醒;提升生活质量:训练大脑活在当下,减少工作或学习中的分心;改善人际关系:通过觉察自身情绪和他人需求,减少冲突,增强同理心;培养接纳心态:学会与不完美、不愉快的经历共处,减少内耗;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来源于对完美主义和欲望的追求,欲望越多,烦恼越多;提升认知能力:可以提高人们的专注力、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
- 练习正念冥想的方法
- 呼吸正念法(最基础的方法)
姿势:坐在椅子上或盘腿,腰背挺直,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比上眼睛(或半睁凝视前方地面)
步骤:- 做三次深呼吸,让身体准备进入冥想阶段,然后闭上眼睛,将注意力转向身体,有意识地跟随呼吸放松身体的肌肉
- 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感受空气通过鼻腔、喉咙,进入肺部,再呼出的过程
- 无需控制呼吸节奏,自然呼吸即可,觉察腹部随呼吸起伏的感觉(可以专注观察或用心观察整个呼吸过程,用更放松的方式观察它)
- 当发现注意力走神时,无需批评自己,只需温和地将注意力拉回呼吸
- 持续5-10分钟,结束前先觉察身体整体感觉,再慢慢睁开眼睛
- 身体扫描法:觉察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释放紧张
步骤:- 平躺或坐好,从脚趾开始,逐部位将注意力移向头部
- 对每个部位停留3-5秒,觉察是否有紧绷、酸痛、温热等感觉,不评判,只观察
- 若某部位紧张,可尝试深呼吸,想象气息流向该部位,帮助放松
- 情感意识冥想:
- 观察自己的情绪,首先要放松和专注冥想,把注意力专注在自己的情绪上,可以问有什么感觉,识别自己的情感,或者深入探究这些情绪,用不同的眼光、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情况
- 日常正念练习(融入生活中)
- 吃饭时:专注于事物的味道、口感、拒绝的感觉,不要评判,只用心感受
- 走路时:觉察脚步与地面接触的触感、身体重心的移动,感受周围的声音和光线。
- 洗手时:感受水流的温度、肥皂的泡沫、双手摩擦的感觉
- 核心:用全身心去感受当下,而不是活在自己大脑的想象中殚精竭虑却一无所获
- 注意事项:无需追求完全专注,初学者走神是正常的,冥想的核心是“觉察到走神并拉回”的过程,这就是说帮助锻炼你的注意力控制力; 循序渐进: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避免因疲劳而放弃;保持耐心:坚持2-4周通常就能够感受到专注力和情绪稳定性的提升。正念冥想的本质是练习,就像健身一样,正念是在训练大脑的觉察肌肉,从而帮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上述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头脑平静下来,让自己在当下时刻保持脚踏实地,所有的现实世界都在此时此刻发生,而不是在头脑的幻象中。当你冷静下来的时候,就能够在更深层次上看到整个世界。
- 呼吸正念法(最基础的方法)
- 一般什么时候练习正念冥想?
- 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保持专注且容易长期坚持的时段。
- 清晨(起床后)
优势:
早晨大脑杂念较少,身心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
作为一天的 “启动仪式”,能帮助你以清醒、平和的心态开启新的一天,减少早晨的匆忙感和焦虑。
适合场景:
起床后洗漱完毕,空腹状态下练习(避免饭后昏沉),时长 5-15 分钟即可。
搭配简单的拉伸,让身体先放松,再进入冥想。 - 午休 / 午后(12:00-15:00)
优势:
缓解上午工作 / 学习的疲劳,给大脑 “重启” 的机会,提升下午的专注力和效率。
避免午后因血糖波动导致的昏沉或烦躁,帮助稳定情绪。
适合场景:
午饭后 1 小时(避免刚吃完饭练习,可能因消化不适分散注意力),练习 10-20 分钟,相当于 “微型休息”。 - 睡前(睡前 30 分钟 - 1 小时)
优势:
帮助放松紧绷的神经,缓解一天积累的压力和焦虑,改善入睡困难。
减少睡前刷手机的习惯,用正念替代碎片化信息输入,让大脑逐渐从 “活跃” 切换到 “平静” 模式。
适合场景:
躺在床上或坐在床边,可结合 “身体扫描法”,觉察身体的紧张感并释放,为睡眠做准备。 - 碎片化时间(随时)
优势:
不需要固定时长,1-5 分钟即可,能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培养 “当下觉知” 的习惯。
适合场景:
排队时:觉察周围的声音、自己的呼吸,避免因等待而烦躁。
工作间隙:闭眼专注呼吸 3 次,缓解大脑疲劳。
情绪波动时:暂停动作,觉察当下的情绪(如 “我现在有点生气”),不急于反应,给情绪一个缓冲空间。
关键原则:适合自己>“最佳时间”
不必强迫自己在 “别人推荐的最佳时间” 练习,比如早起困难的人不必硬撑着清晨冥想,选择睡前或午休更易坚持。
固定一个相对规律的时间(如每天睡前 10 分钟),能帮助形成习惯,让身体和大脑逐渐适应 “这段时间需要安静觉察” 的节奏。
总的来说,正念冥想的核心是 “有意识地活在当下”,用心去感受当下,而不用是大脑费力的评判。无论是固定时段还是碎片化时间,只要能让你暂时脱离杂念、回归对自我、对生活的觉察,就是有意义的练习。正念冥想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复杂,它的好处是巨大的。你不一定非得做得完美,你只要做就行了。想象一下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更健康,更好的情绪控制,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睡眠…你的生活肯定会愈发充实。
- 可参考资料:https://medicine.nus.edu.sg/nmsc/wp-content/uploads/sites/4/2020/04/Mind-Science-Centre-Mindfulness-booklet-Chinese-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