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创建类与对象示例
1.1 __init__ 初始化器:
1.2 __new__构造器
1.3 什么时候需要重写 __new__?
1.4 init和new对比
2. 属性
2.1 实例属性
2.2 类属性
3. 作用域命名约定
3.1 非公共属性
3.2 公共属性
3.3 名称修饰
3.4 一眼看懂三种“可见性”
4. 方法
4.1 实例方法
4.2 类方法
4.3 静态方法
4.4 普通方法、实例方法、类方法、静态方法区别
5. 特性(property)
6. 特殊方法或魔法方法
6.1 解释器偷偷调用的钩子函数
6.2 示例 __call__
6.3 示例__eq__
7. 类装饰器
7.1 示例和原理
7.2 主要使用场景
8. 对象结构模式匹配
8.1 示例
8.2 结构模式匹配 3 个维度
Python采用基于类的面向对象编程范式。在面向对象中,代码被组织成类,可以从中创建对象。
我们可以把“类”和“对象”想成 模具 与 产品:
-
类(class) = 模具
定义了产品长什么样、能做什么,但本身还不是实物。 -
对象(object / instance) = 用模具倒出来的具体产品
每个对象拥有独立的数据,却共享同一套行为。
1. 创建类与对象示例
class Dog: # 模具def __init__(self, name): # 初始化(构造)方法self.name = name # 属性def bark(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