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醒:
文章内容为方便作者自己后日复习与查阅而进行的书写与发布,其中引用内容都会使用链接表明出处(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其中内容多为一次书写,缺少检查与订正,如有问题或其他拓展及意见建议,欢迎评论区讨论交流。
内容由AI辅助生成,仅经笔者审核整理,请甄别食用。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SPEA2 算法的数学基础
- 二、关键数学概念与公式
- 1. **支配关系(Dominance)**
- 2. **强度值(Strength Value)**
- 3. **原始适应度(Raw Fitness)**
- 4. **密度估计(Density Estimation)**
- 5. **拥挤度适应度(Crowding Distance Fitness)**
- 三、算法流程(数学化描述)
- 1. **初始化**
- 2. **适应度计算**
- 3. **外部存档更新**
- 4. **选择与进化**
- 5. **终止条件**
- 四、SPEA2 与 SPEA 的核心改进
- 五、数学性质分析
- 六、应用场景
一、SPEA2 算法的数学基础
SPEA2(Strength Pareto Evolutionary Algorithm 2)是经典的多目标优化算法,通过强度值、密度估计和精确的适应度分配机制,在帕累托前沿的收敛性和分布性上取得平衡。其核心数学框架如下:
二、关键数学概念与公式
1. 支配关系(Dominance)
设两个解x,yx, yx,y,若满足:
∀i∈{1,2,…,m}:fi(x)≤fi(y)且∃j∈{1,2,…,m}:fj(x)<fj(y)\forall i \in \{1,2,\dots,m\}: f_i(x) \leq f_i(y) \quad \text{且} \quad \exists j \in \{1,2,\dots,m\}: f_j(x) < f_j(y) ∀i∈{1,2,…,m}:fi(x)≤fi(y)且∃j∈{1,2,…,m}:fj(x)<fj(y)
则称xxx支配yyy,记作x≺yx \prec yx≺y。
(其中fif_ifi是第iii个目标函数,mmm是目标数量)
2. 强度值(Strength Value)
个体xxx的强度值S(x)S(x)S(x)定义为:
S(x)=∣{y∈P∪A:x≺y}∣S(x) = |\{y \in P \cup A: x \prec y\}| S(x)=∣{y∈P∪A:x≺y}∣
即 被xxx支配的解的数量。
(PPP是当前种群,AAA是外部存档)
3. 原始适应度(Raw Fitness)
个体xxx的原始适应度R(x)R(x)R(x)定义为:
R(x)=∑y∈P∪A:y≺xS(y)R(x) = \sum_{y \in P \cup A: y \prec x} S(y) R(x)=y∈P∪A:y≺x∑S(y)
即 所有支配xxx的解的强度值之和。
- 物理意义:R(x)R(x)R(x)越小,说明xxx被支配的程度越低,解的质量越高。
4. 密度估计(Density Estimation)
SPEA2 引入 k - 最近邻距离 衡量解的分布性:
σxk=欧氏距离(x,第k个最近邻)\sigma_x^k = \text{欧氏距离}(x, \text{第} k \text{个最近邻}) σxk=欧氏距离(x,第k个最近邻)
其中,σxk\sigma_x^kσxk是个体xxx到其第kkk个最近邻的距离。
- 参数选择:通常取k=∣P∪A∣k = \sqrt{|P \cup A|}k=∣P∪A∣。
5. 拥挤度适应度(Crowding Distance Fitness)
综合原始适应度与密度信息,个体xxx的最终适应度为:
F(x)=R(x)+1σxk+2F(x) = R(x) + \frac{1}{\sigma_x^k + 2} F(x)=R(x)+σxk+21
- 设计逻辑:
- R(x)R(x)R(x)主导收敛性(值越小越优);
- 1σxk+2\frac{1}{\sigma_x^k + 2}σxk+21补偿分布性(距离越大,拥挤度越小,值越小越优)。
三、算法流程(数学化描述)
1. 初始化
生成初始种群P0P_0P0,初始化外部存档A0=∅A_0 = \varnothingA0=∅。
2. 适应度计算
对每个个体x∈Pt∪Atx \in P_t \cup A_tx∈Pt∪At:
- 计算强度值S(x)S(x)S(x);
- 计算原始适应度R(x)R(x)R(x);
- 计算kkk- 最近邻距离σxk\sigma_x^kσxk;
- 计算最终适应度F(x)=R(x)+1σxk+2F(x) = R(x) + \frac{1}{\sigma_x^k + 2}F(x)=R(x)+σxk+21。
3. 外部存档更新
- 非支配解筛选:
At′={x∈Pt∪At:∄y∈Pt∪At使得 y≺x}A_t' = \{x \in P_t \cup A_t: \nexists y \in P_t \cup A_t \text{ 使得 } y \prec x\} At′={x∈Pt∪At:∄y∈Pt∪At 使得 y≺x} - 容量控制:
- 若∣At′∣≤NA|A_t'| \leq N_A∣At′∣≤NA(存档容量),则At+1=At′A_{t+1} = A_t'At+1=At′;
- 若∣At′∣>NA|A_t'| > N_A∣At′∣>NA,则删除 拥挤度最高的个体(即σxk\sigma_x^kσxk最小的个体),直到∣At+1∣=NA|A_{t+1}| = N_A∣At+1∣=NA。
4. 选择与进化
- 二元锦标赛选择:
随机选择两个个体x,yx, yx,y,若F(x)<F(y)F(x) < F(y)F(x)<F(y),则xxx被选中进入交配池。 - 交叉与变异:
- 交叉:x′,y′=Crossover(x,y)x', y' = \text{Crossover}(x, y)x′,y′=Crossover(x,y);
- 变异:x′′=Mutation(x′)x'' = \text{Mutation}(x')x′′=Mutation(x′);
- 生成子代种群Pt+1P_{t+1}Pt+1。
5. 终止条件
重复步骤2 - 4,直到满足终止条件(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TTT)。
四、SPEA2 与 SPEA 的核心改进
-
精确的密度估计:
SPEA2 用kkk- 最近邻距离替代 SPEA 的网格法,更精确地衡量解的分布性。 -
适应度计算优化:
引入1σxk+2\frac{1}{\sigma_x^k + 2}σxk+21项,确保拥挤区域的个体适应度更高(被优先淘汰)。 -
外部存档更新机制:
直接删除拥挤区域的解,而非随机删除,更好地保留多样性。
五、数学性质分析
-
收敛性保证:
通过最小化R(x)R(x)R(x),算法倾向于保留非支配解,逐步逼近真实帕累托前沿。 -
分布性保证:
通过惩罚拥挤区域(σxk\sigma_x^kσxk小)的解,推动种群向稀疏区域扩展。 -
时间复杂度:
主要由适应度计算(O(N2)O(N^2)O(N2))和存档更新(O(NlogN)O(N \log N)O(NlogN))决定,其中N=∣P∣+∣A∣N = |P| + |A|N=∣P∣+∣A∣。
六、应用场景
SPEA2 适用于 2 - 3 个目标 的优化问题,典型场景包括:
- 工程设计:如汽车轻量化(同时优化重量、强度、成本);
- 资源分配:如电网调度(同时优化发电成本和污染排放);
- 机器学习:如模型训练(同时优化准确率和计算效率)。
通过调整参数(如种群大小、存档容量、交叉/变异率),可进一步优化算法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