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变频器实习DAY35
- 一、工作内容
- 1.1 硬性平台RO7测试
- 二、学习内容
- 2.1 退耦电阻
- 核心原理:2大特性抑制干扰
- 四大关键作用
- 选型:4个核心参数
- 典型应用场景
- 四大常见误区
- 附学习参考网址
- 欢迎大家有问题评论交流 (* ^ ω ^)
变频器实习DAY35
一、工作内容
1.1 硬性平台RO7测试
- 经理和我说变频器的一个输出引脚电平会发生跳变,然我复现一下;然后刷入新的程序,新程序应该是修复了这个问题。
- 经过测试发现新的程序没有修复漏洞,只是减少了跳变的频率。(一开始测试的时候是好的,还以为修复了,但是后面在测试的时候又发现1分多钟才出现跳变,这个告诉我们这种故障需要长时间的检测)
- 根据要求绘制了一份电压,电阻和电机温度的对应表
二、学习内容
2.1 退耦电阻
退耦电阻的核心是切断电路模块间的干扰路径,解决电源噪声与信号串扰问题,保证各模块独立稳定工作,本质是利用电阻特性实现“电气隔离”。
核心原理:2大特性抑制干扰
- 抑制电源噪声:电源并非理想恒压源,模块(如芯片、电机)的瞬时大电流会导致电源电压波动(噪声)。退耦电阻串联在电源与负载间,通过(V=IR)产生瞬时压降,吸收波动,同时对高频噪声(如MHz级开关噪声)的高阻抗特性可衰减干扰,避免噪声扩散到其他模块。
- 切断信号串扰:不同模块(如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通过公共电源/地线传递干扰(串扰)。退耦电阻增大模块间隔离阻抗,让干扰在电阻上衰减(转化为热能),阻止干扰传递。
四大关键作用
作用 | 说明 | 典型场景 |
---|---|---|
抑制电源纹波 | 衰减瞬时电压波动,避免影响敏感模块 | 数字MCU与模拟运放共用电源 |
防模块串扰 | 隔离干扰源(如射频模块)与敏感电路 | 蓝牙模块与基带电路之间 |
限制瞬时电流 | 短路/异常时,通过(I_{max}=V_{CC}/R)限流,保护电源与负载 | LED驱动、芯片电源入口 |
电平匹配 | 与其他元件组成分压电路,适配不同模块电压 | 5V与3.3V模块通信 |
选型:4个核心参数
- 阻值:平衡“退耦效果”与“电压损耗”,通常要求压降≤电源电压10%(如5V电源、100mA负载,选1-3Ω),过小退耦差,过大供电不足。
- 功率:按(P=I²R)计算,预留2-3倍余量(如0.03W实际功耗,选0.125W电阻),避免烧毁。
- 封装:0402/0603(≤0.125W,小型化)、0805/1206(≤0.25W,常规)、直插封装(≥0.25W,大电流)。
- 温度系数:选金属膜电阻(±100ppm/℃以内),避免温度导致阻值漂移,碳膜电阻稳定性差不推荐。
典型应用场景
- 数模混合电路:数字、模拟模块电源入口分别串退耦电阻,配合电容滤除宽频噪声。
- 大功率与敏感模块:电机、继电器前串电阻,减少启动冲击对传感器、射频模块的影响。
- LED驱动:串联电阻限制电流((R=(V_{CC}-V_{LED})/I_{LED})),同时抑制电源波动。
- 电平匹配:用退耦电阻+上下拉电阻分压,实现不同电压模块通信。
四大常见误区
- 阻值并非越大越好:过大导致负载电压不足,需按负载电流计算。
- 不能替代保险丝:退耦电阻限流是附加作用,过流保护需专用元件。
- 需配合电容使用:电阻抑低频噪声,电容滤高频噪声(如0.1μF陶瓷电容),二者互补。
- 非所有模块都适用:射频功放、高速ADC等对电流敏感的模块,慎用或选极小阻值(0.1-0.5Ω)。
附学习参考网址
- 【电路】电容(三)——耦合、退耦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