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 @[toc]
-
- 一、核心原理与参数解析
-
- 1. 工作原理
- 2. 关键参数
- 二、六大运维场景实战
-
- 场景1:内网服务器无法访问公网
- 场景2:跨国访问延迟高(电商业务卡顿)
- 场景3:VPN分流异常(流量泄露)
- 场景4:检测DNS劫持
- 场景5:防火墙规则验证
- 场景6:云服务跨区延迟优化
- 三、高阶技巧
-
- 1. 突破防火墙限制
- 2. 持续监控(mtr工具)
- 3. 自动化巡检脚本
- 四、经典故障案例
- 五、可视化工具推荐
- 六、注意事项
文章目录
-
- @[toc]
-
- 一、核心原理与参数解析
-
- 1. 工作原理
- 2. 关键参数
- 二、六大运维场景实战
-
- 场景1:内网服务器无法访问公网
- 场景2:跨国访问延迟高(电商业务卡顿)
- 场景3:VPN分流异常(流量泄露)
- 场景4:检测DNS劫持
- 场景5:防火墙规则验证
- 场景6:云服务跨区延迟优化
- 三、高阶技巧
-
- 1. 突破防火墙限制
- 2. 持续监控(mtr工具)
- 3. 自动化巡检脚本
- 四、经典故障案例
- 五、可视化工具推荐
- 六、注意事项
traceroute
(Linux)和 tracert
(Windows)是网络运维中诊断路径连通性的核心工具,通过追踪数据包路径帮助定位网络故障。以下是结合运维高频场景的完整指南:
一、核心原理与参数解析
1. 工作原理
- 路径发现:发送TTL递增的探测包(ICMP/UDP/TCP),通过中间路由器的ICMP超时响应或目标主机的应答构建路径。
- 延迟测量:记录每跳(Hop)的往返时间(RTT),单位毫秒(ms)。
- 协议差异:
- Linux默认:UDP(
-U
),目标端口从33434开始递增 - Windows默认:ICMP(
tracert
) - 可切换协议:
-I
(ICMP)、-T
(TCP)、-U
(UDP)
- Linux默认:UDP(
2. 关键参数
参数 | 作用 | 示例 |
---|---|---|
-n | 禁用DNS解析,加速输出 | traceroute -n 8.8.8.8 |
-I | 使用ICMP协议(类似Ping) | traceroute -I google.com |
-T -p 443 | TCP模式探测指定端口(穿透防火墙) | traceroute -T -p 443 api.com |
-w 2 | 设置超时时间(秒) | traceroute -w 1 8.8.8.8 |
-m 30 | 设置最大跳数(默认30) | traceroute -m 15 github.com |
-q 3 | 每跳发送的探测包数量(默认3) | traceroute -q 5 baidu.com |
二、六大运维场景实战
场景1:内网服务器无法访问公网
问题:内网服务器Ping不通8.8.8.8。
诊断:
traceroute -n 8.8.8.8
输出解读:
1 192.168.1.1 1 ms # 网关正常
2 * * * --> 核心交换机ACL拦截!
3 ...
排查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