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CNN

知识回顾

  1. 数据增强
  2. 卷积神经网络定义的写法
  3. batch归一化:调整一个批次的分布,常用与图像数据
  4. 特征图:只有卷积操作输出的才叫特征图
  5. 调度器:直接修改基础学习率

卷积操作常见流程如下:

1. 输入 → 卷积层 → Batch归一化层(可选) → 池化层 → 激活函数 → 下一层

  1. Flatten -> Dense (with Dropout,可选) -> Dense (Output)

简单 CNN

1. 数据增强

数据增强就像是在餐厅的食材上应用各种处理方法,以增加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例如,可以通过旋转、翻转、裁剪等方法来扩充食材的种类和形态,使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看到更多的“菜品”变化,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2. 卷积神经网络定义的写法

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定义就像是餐厅的高级菜谱,其中包含了多种复杂的烹饪步骤和技巧。CNN 通过卷积层、池化层、激活函数等组件来提取图像的特征,从而实现对图像的分类或识别。

3. Batch 归一化

Batch 归一化就像是在厨房中对食材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每一批次的食材在烹饪前都有相同的均值和方差。这有助于加快模型的训练速度,并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4. 特征图

特征图就像是厨师在烹饪过程中创建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包含了食材经过初步处理后的信息。在 CNN 中,特征图是由卷积层生成的,它们捕捉了图像的不同特征,如边缘、纹理等。

5. 调度器

调度器就像是餐厅的经理,根据餐厅的运营情况(如顾客流量、食材供应等)动态调整厨师的工作强度和节奏。在训练模型时,调度器会根据训练进度动态调整学习率,以加快收敛速度并提高模型性能。

6. 卷积操作常见流程

卷积操作的常见流程可以比喻为餐厅制作一道复杂菜品的步骤:

  1. 输入:就像厨师接到顾客的订单,开始准备食材。

  2. 卷积层:厨师对食材进行初步处理,如切割、搅拌等,提取出食材的基本特征。

  3. Batch 归一化层(可选):厨师对处理后的食材进行标准化,确保每一批次的食材质量一致。

  4. 池化层:厨师对食材进行进一步处理,如浓缩、提纯等,减少数据量并突出重要特征。

  5. 激活函数:厨师根据菜谱添加特定的调料,使菜品具有独特的风味,激活函数为模型引入非线性。

  6. 下一层:处理后的食材传递给下一位厨师,进行下一步烹饪。

7. Flatten -> Dense (with Dropout,可选) -> Dense (Output)
  • Flatten:将多维的特征图展平成一维向量,类似于将复杂菜品的所有成分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混合物。

  • Dense (with Dropout):对混合物进行进一步加工,添加 Dropout 就像是在烹饪过程中随机丢弃一些成分,以防止过度依赖某些特定成分(防止过拟合)。

  • Dense (Output):最终输出菜品,类似于将所有成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菜品,呈现给顾客。

作业:尝试手动修改下不同的调度器和CNN的结构,观察训练的差异。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transforms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设置中文字体支持
plt.rcParams["font.family"] = ["SimHei"]
plt.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 解决负号显示问题# 检查GPU是否可用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print(f"使用设备: {device}")# 1. 数据预处理
# 训练集:使用多种数据增强方法提高模型泛化能力
train_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随机裁剪图像,从原图中随机截取32x32大小的区域transforms.RandomCrop(32, padding=4),# 随机水平翻转图像(概率0.5)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 随机颜色抖动: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和色调随机变化transforms.ColorJitter(brightness=0.2, contrast=0.2, saturation=0.2, hue=0.1),# 随机旋转图像(最大角度15度)transforms.RandomRotation(15),# 将PIL图像或numpy数组转换为张量transforms.ToTensor(),# 标准化处理:每个通道的均值和标准差,使数据分布更合理transforms.Normalize((0.4914, 0.4822, 0.4465), (0.2023, 0.1994, 0.2010))
])# 测试集:仅进行必要的标准化,保持数据原始特性,标准化不损失数据信息,可还原
test_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transforms.ToTensor(),transforms.Normalize((0.4914, 0.4822, 0.4465), (0.2023, 0.1994, 0.2010))
])# 2. 加载CIFAR-10数据集
train_dataset = datasets.CIFAR10(root='./data',train=True,download=True,transform=train_transform  # 使用增强后的预处理
)test_dataset = datasets.CIFAR10(root='./data',train=False,transform=test_transform  # 测试集不使用增强
)# 3. 创建数据加载器
batch_size = 64
train_loader = DataLoader(train_dataset,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True)
test_loader = DataLoader(test_dataset,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False)
# 4. 定义CNN模型的定义(替代原MLP)
class CNN(nn.Module):def __init__(self):super(CNN, self).__init__()  # 继承父类初始化# ---------------------- 第一个卷积块 ----------------------# 卷积层1:输入3通道(RGB),输出32个特征图,卷积核3x3,边缘填充1像素self.conv1 = nn.Conv2d(in_channels=3,       # 输入通道数(图像的RGB通道)out_channels=32,     # 输出通道数(生成32个新特征图)kernel_size=3,       # 卷积核尺寸(3x3像素)padding=1            # 边缘填充1像素,保持输出尺寸与输入相同)# 批量归一化层:对32个输出通道进行归一化,加速训练self.bn1 = nn.BatchNorm2d(num_features=32)# ReLU激活函数:引入非线性,公式:max(0, x)self.relu1 = nn.ReLU()# 最大池化层:窗口2x2,步长2,特征图尺寸减半(32x32→16x16)self.pool1 =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 stride默认等于kernel_size# ---------------------- 第二个卷积块 ----------------------# 卷积层2:输入32通道(来自conv1的输出),输出64通道self.conv2 = nn.Conv2d(in_channels=32,      # 输入通道数(前一层的输出通道数)out_channels=64,     # 输出通道数(特征图数量翻倍)kernel_size=3,       # 卷积核尺寸不变padding=1            # 保持尺寸:16x16→16x16(卷积后)→8x8(池化后))self.bn2 = nn.BatchNorm2d(num_features=64)self.relu2 = nn.ReLU()self.pool2 =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 尺寸减半:16x16→8x8# ---------------------- 第三个卷积块 ----------------------# 卷积层3:输入64通道,输出128通道self.conv3 = nn.Conv2d(in_channels=64,      # 输入通道数(前一层的输出通道数)out_channels=128,    # 输出通道数(特征图数量再次翻倍)kernel_size=3,padding=1            # 保持尺寸:8x8→8x8(卷积后)→4x4(池化后))self.bn3 = nn.BatchNorm2d(num_features=128)self.relu3 = nn.ReLU()  # 复用激活函数对象(节省内存)self.pool3 =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 尺寸减半:8x8→4x4# ---------------------- 全连接层(分类器) ----------------------# 计算展平后的特征维度:128通道 × 4x4尺寸 = 128×16=2048维self.fc1 = nn.Linear(in_features=128 * 4 * 4,  # 输入维度(卷积层输出的特征数)out_features=512          # 输出维度(隐藏层神经元数))# Dropout层:训练时随机丢弃50%神经元,防止过拟合self.dropout = nn.Dropout(p=0.5)# 输出层:将512维特征映射到10个类别(CIFAR-10的类别数)self.fc2 = nn.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10)def forward(self, x):# 输入尺寸:[batch_size, 3, 32, 32](batch_size=批量大小,3=通道数,32x32=图像尺寸)# ---------- 卷积块1处理 ----------x = self.conv1(x)       # 卷积后尺寸:[batch_size, 32, 32, 32](padding=1保持尺寸)x = self.bn1(x)         # 批量归一化,不改变尺寸x = self.relu1(x)       # 激活函数,不改变尺寸x = self.pool1(x)       # 池化后尺寸:[batch_size, 32, 16, 16](32→16是因为池化窗口2x2)# ---------- 卷积块2处理 ----------x = self.conv2(x)       # 卷积后尺寸:[batch_size, 64, 16, 16](padding=1保持尺寸)x = self.bn2(x)x = self.relu2(x)x = self.pool2(x)       # 池化后尺寸:[batch_size, 64, 8, 8]# ---------- 卷积块3处理 ----------x = self.conv3(x)       # 卷积后尺寸:[batch_size, 128, 8, 8](padding=1保持尺寸)x = self.bn3(x)x = self.relu3(x)x = self.pool3(x)       # 池化后尺寸:[batch_size, 128, 4, 4]# ---------- 展平与全连接层 ----------# 将多维特征图展平为一维向量:[batch_size, 128*4*4] = [batch_size, 2048]x = x.view(-1, 128 * 4 * 4)  # -1自动计算批量维度,保持批量大小不变x = self.fc1(x)           # 全连接层:2048→512,尺寸变为[batch_size, 512]x = self.relu3(x)         # 激活函数(复用relu3,与卷积块3共用)x = self.dropout(x)       # Dropout随机丢弃神经元,不改变尺寸x = self.fc2(x)           # 全连接层:512→10,尺寸变为[batch_size, 10](未激活,直接输出logits)return x  # 输出未经过Softmax的logits,适用于交叉熵损失函数# 初始化模型
model = CNN()
#model = model.to(device)  # 将模型移至GPU(如果可用)
# 5. 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 交叉熵损失函数,适用于多分类任务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01)  # Adam优化器,学习率0.001
# 引入学习率调度器,在训练过程中动态调整学习率--训练初期使用较大的 LR 快速降低损失,训练后期使用较小的 LR 更精细地逼近全局最优解。
# 在每个 epoch 结束后,需要手动调用调度器来更新学习率,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调用 scheduler.step()
scheduler = optim.lr_scheduler.ReduceLROnPlateau(optimizer,        # 指定要控制的优化器(这里是Adam)mode='min',       # 监测的指标是"最小化"(如损失函数)patience=3,       # 如果连续3个epoch指标没有改善,才降低LRfactor=0.5        # 降低LR的比例(新LR = 旧LR × 0.5)
)
# scheduler = optim.lr_scheduler.StepLR(optimizer, step_size=5, gamma=0.1)  
# # 每5个epoch,LR = LR × 0.1  # scheduler = optim.lr_scheduler.MultiStepLR(optimizer, milestones=[10, 20, 30], gamma=0.5)  
# # 当epoch=10、20、30时,LR = LR × 0.5  # scheduler = optim.lr_scheduler.CosineAnnealingLR(optimizer, T_max=10, eta_min=0.0001)  
# # LR在[0.0001, LR_initial]之间按余弦曲线变化,周期为2×T_max  
# 5. 训练模型(记录每个 iteration 的损失)
def train(model, train_loader, test_loader, criterion, optimizer, scheduler, device, epochs):model.train()  # 设置为训练模式# 记录每个 iteration 的损失all_iter_losses = []  # 存储所有 batch 的损失iter_indices = []     # 存储 iteration 序号# 记录每个 epoch 的准确率和损失train_acc_history = []test_acc_history = []train_loss_history = []test_loss_history =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running_loss = 0.0correct = 0total = 0for batch_idx, (data, target)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data, target = data.to(device), target.to(device)  # 移至GPUoptimizer.zero_grad()  # 梯度清零output = model(data)  # 前向传播loss = criterion(output, target)  # 计算损失loss.backward()  # 反向传播optimizer.step()  # 更新参数# 记录当前 iteration 的损失iter_loss = loss.item()all_iter_losses.append(iter_loss)iter_indices.append(epoch * len(train_loader) + batch_idx + 1)# 统计准确率和损失running_loss += iter_loss_, predicted = output.max(1)total += target.size(0)correct += predicted.eq(target).sum().item()# 每100个批次打印一次训练信息if (batch_idx + 1) % 100 == 0:print(f'Epoch: {epoch+1}/{epochs} | Batch: {batch_idx+1}/{len(train_loader)} 'f'| 单Batch损失: {iter_loss:.4f} | 累计平均损失: {running_loss/(batch_idx+1):.4f}')# 计算当前epoch的平均训练损失和准确率epoch_train_loss = running_loss / len(train_loader)epoch_train_acc = 100. * correct / totaltrain_acc_history.append(epoch_train_acc)train_loss_history.append(epoch_train_loss)# 测试阶段model.eval()  # 设置为评估模式test_loss = 0correct_test = 0total_test = 0with torch.no_grad():for data, target in test_loader:data, target = data.to(device), target.to(device)output = model(data)test_loss += criterion(output, target).item()_, predicted = output.max(1)total_test += target.size(0)correct_test += predicted.eq(target).sum().item()epoch_test_loss = test_loss / len(test_loader)epoch_test_acc = 100. * correct_test / total_testtest_acc_history.append(epoch_test_acc)test_loss_history.append(epoch_test_loss)# 更新学习率调度器scheduler.step(epoch_test_loss)print(f'Epoch {epoch+1}/{epochs} 完成 | 训练准确率: {epoch_train_acc:.2f}% | 测试准确率: {epoch_test_acc:.2f}%')# 绘制所有 iteration 的损失曲线plot_iter_losses(all_iter_losses, iter_indices)# 绘制每个 epoch 的准确率和损失曲线plot_epoch_metrics(train_acc_history, test_acc_history, train_loss_history, test_loss_history)return epoch_test_acc  # 返回最终测试准确率# 6. 绘制每个 iteration 的损失曲线
def plot_iter_losses(losses, indices):plt.figure(figsize=(10, 4))plt.plot(indices, losses, 'b-', alpha=0.7, label='Iteration Loss')plt.xlabel('Iteration(Batch序号)')plt.ylabel('损失值')plt.title('每个 Iteration 的训练损失')plt.legend()plt.grid(True)plt.tight_layout()plt.show()# 7. 绘制每个 epoch 的准确率和损失曲线
def plot_epoch_metrics(train_acc, test_acc, train_loss, test_loss):epochs = range(1, len(train_acc) + 1)plt.figure(figsize=(12, 4))# 绘制准确率曲线plt.subplot(1, 2, 1)plt.plot(epochs, train_acc, 'b-', label='训练准确率')plt.plot(epochs, test_acc, 'r-', label='测试准确率')plt.xlabel('Epoch')plt.ylabel('准确率 (%)')plt.title('训练和测试准确率')plt.legend()plt.grid(True)# 绘制损失曲线plt.subplot(1, 2, 2)plt.plot(epochs, train_loss, 'b-', label='训练损失')plt.plot(epochs, test_loss, 'r-', label='测试损失')plt.xlabel('Epoch')plt.ylabel('损失值')plt.title('训练和测试损失')plt.legend()plt.grid(True)plt.tight_layout()plt.show()# 8. 执行训练和测试
epochs = 20  # 增加训练轮次以获得更好效果
print("开始使用CNN训练模型...")
final_accuracy = train(model, train_loader, test_loader, criterion, optimizer, scheduler, device, epochs)
print(f"训练完成!最终测试准确率: {final_accuracy:.2f}%")# # 保存模型
# torch.save(model.state_dict(), 'cifar10_cnn_model.pth')
# print("模型已保存为: cifar10_cnn_model.pth")

1. 数据预处理和增强

  • 训练集数据增强:使用了随机裁剪、随机水平翻转、随机颜色抖动和随机旋转等操作来扩充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帮助模型更好地泛化。

  • 测试集预处理:仅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2. 数据加载

  • 使用 DataLoader 将 CIFAR-10 数据集加载为批次数据,方便模型训练和测试。

3. CNN 模型定义

  • 卷积块:包括卷积层、批量归一化层、ReLU 激活函数和最大池化层,用于提取图像特征。

  • 全连接层:将卷积层提取的特征展平后,通过全连接层进行分类,最后输出分类结果。

4. 模型训练

  • 损失函数: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适用于多分类任务。

  • 优化器:使用 Adam 优化器,学习率为 0.001。

  • 学习率调度器:使用 ReduceLROnPlateau 调度器,根据验证损失动态调整学习率。

5. 训练和测试函数

  • 训练函数:记录每个 iteration 的损失,并在每个 epoch 结束后计算训练和测试的准确率及损失。

  • 测试函数:在测试集上评估模型的性能。

6. 结果可视化

  • 绘制损失曲线:展示每个 iteration 的训练损失变化。

  • 绘制准确率和损失曲线:展示每个 epoch 的训练和测试准确率及损失变化。

7. 执行训练和测试

  • 设置训练轮次为 20,开始训练模型,并在训练结束后输出最终的测试准确率。

这段代码通过 CNN 模型在 CIFAR-10 数据集上实现了图像分类任务,包含了数据预处理、模型定义、训练、测试和结果可视化的完整流程。通过数据增强和学习率调度等技巧,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和训练效果。

@浙大疏锦行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swp.cn/news/907657.shtml
繁体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hk.pswp.cn/news/907657.shtml
英文地址,请注明出处:http://en.pswp.cn/news/907657.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英文站点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leetcode216.组合总和III:回溯算法中多条件约束下的状态管理

一、题目深度解析与组合约束条件 题目描述 找出所有相加之和为n的k个数的组合,且满足以下条件: 每个数只能使用一次(范围为1到9)所有数字均为唯一的正整数组合中的数字按升序排列 例如,当k3,n9时&#…

Java面试实战:从Spring到大数据的全栈挑战

Java面试实战:从Spring到大数据的全栈挑战 在某家知名互联网大厂,严肃的面试官正在面试一位名叫谢飞机的程序员。谢飞机以其搞笑的回答和对Java技术栈的独特见解而闻名。 第一轮:Spring与微服务的探索 面试官:“请你谈谈Spring…

基于vue框架的动物园饲养管理系统a7s60(程序+源码+数据库+调试部署+开发环境)带论文文档1万字以上,文末可获取,系统界面在最后面。

系统程序文件列表 项目功能:饲养员,健康登记,工作进度,动物信息,进食信息,动物健康,动物医治,饲料信息,工作留言 开题报告内容 基于Vue框架的动物园饲养管理系统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公众对生…

docker镜像与dockerfile

一、docker镜像 1.什么是镜像 容器解决应用开发、测试和部署的问题,而镜像解决应用部署环境问题。镜像是一个只读的容器模板, 打包了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所依赖的文件系统以及启动容器的配置文件,是启动容器的基础。镜像所打 包的文件内容就是…

流媒体基础解析:音视频封装格式与传输协议

在视频处理与传输的完整流程中,音视频封装格式和传输协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决定了视频文件的存储方式,还影响着视频在网络上的传输效率和播放体验。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音视频封装格式和传输协议的相关知识。 音视频封装格式 什…

普中STM32F103ZET6开发攻略(一)

各位看官老爷们,点击关注不迷路哟。你的点赞、收藏,一键三连,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哟!!! 目录 普中STM32F103ZET6开发攻略 1. GPIO端口实验——点亮LED灯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3 实验环境和器材…

AWS API Gateway 配置WAF(中国区)

问题 需要给AWS API Gateway配置WAF。 AWS WAF设置 打开AWS WAF首页,开始创建和配置WAF,如下图: 设置web acl名称,然后开始添加aws相关资源,如下图: 选择资源类型,但是,我这里出…

测试分类详解

测试分类 一、按测试对象分类 1. 界面测试 1.1 测试内容介绍 界面测试验证用户界面(UI)的视觉呈现和交互逻辑,确保符合设计规范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测试内容包括: 页面布局和元素对齐字体、颜色和图标一致性交互反馈(悬停、点击状态&a…

打开NRODIC SDK编译不过怎么处理,keil与segger studio

打开NRODIC SDK编译不过怎么处理,以下是keil处理. 1,如图,不要安装安装也不会过 2. 不要安装点击否 3.点击确定后进来这个样子 4.这里选择这个勾,OK后就不会再有后面的pack_license 5.去掉勾后这里要选择自己SDK对应的pack版本,我的是8.27.0 6.OK后弹出个界面也要反复选择…

HarmonyOS ArkUI-X开发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跨平台编译与适配问题 1. 平台特定API不兼容 ‌问题现象‌:使用Router模块的replaceUrl或startAbility等鸿蒙专属API时,编译跨平台工程报错cant support crossplatform application。 ‌解决方案‌: 改用ohos.router的跨平台封装API&a…

CSS篇-2

4. position 的值分别是相对于哪个位置定位的? position 属性是 CSS 布局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它允许我们精确控制元素在文档中的定位方式,从而脱离或部分脱离正常的文档流。理解 position 的不同值以及它们各自的定位基准,是实…

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 - 实战

一、观察者模式场景 1.1 什么是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观察者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用于定义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自动收到通知并更…

Axure中继器交互完全指南:核心函数解析×场景实战×避坑策略(懂得才能应用)

亲爱的小伙伴,在您浏览之前,烦请关注一下,在此深表感谢!如有帮助请订阅专栏! Axure产品经理精品视频课已登录CSDN可点击学习https://edu.csdn.net/course/detail/40420 主要内容:中继器核心函数解析、场景方法详解、注意事项、特殊函数区别 课程目标:提高中继器的掌握…

【设计模式-4.5】行为型——迭代器模式

说明:本文介绍设计模式中,行为型设计模式之一的迭代器模式。 定义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也叫作游标模式(Cursor Pattern),它提供一种按顺序访问集合/容器对象元素的方法&…

鸿蒙OSUniApp自定义手势识别与操作控制实践#三方框架 #Uniapp

UniApp自定义手势识别与操作控制实践 引言 在移动应用开发中,手势交互已经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UniApp框架中实现自定义手势识别与操作控制,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开发者掌握这一关键技术。我们将以一个图片查看器为例&…

【数据结构】树形结构--二叉树

【数据结构】树形结构--二叉树 一.知识补充1.什么是树2.树的常见概念 二.二叉树(Binary Tree)1.二叉树的定义2.二叉树的分类3.二叉树的性质 三.二叉树的实现1.二叉树的存储2.二叉树的遍历①.先序遍历②.中序遍历③.后序遍历④.层序遍历 一.知识补充 1.什…

从认识AI开始-----解密LSTM:RNN的进化之路

前言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了 RNN,它是一个隐变量模型,主要通过隐藏状态连接时间序列,实现了序列信息的记忆与建模。然而,RNN在实践中面临严重的“梯度消失”与“长期依赖建模困难”问题: 难以捕捉相隔很远的时间步之…

接地气的方式认识JVM(一)

最近在学jvm,浮于表面的学了之后,发现jvm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这篇文章将会用接地气的方式来说一说这些jvm的相关概念以及名词解释。 带着下面两个问题来阅读 认识了解JVM大致有什么在代码运行时的都在背后做了什么 JVM是个啥&#xf…

Next.js 15 与 Apollo Client 的现代集成及性能优化

Next.js 15 与 Apollo Client 的现代集成及性能优化 目录 技术演进集成实践性能优化应用案例未来趋势 技术演进 Next.js 15 核心特性对开发模式的革新 Next.js 15 通过引入 App Router、服务器组件(Server Components)和客户端组件(C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