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聪明-PLUS!
针对初学者的 Arch Linux 安装详细教程。
我曾经花了不少时间才搞清楚安装过程。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捷径”,让每个人都能轻松上手,无论他们是否有 Linux 使用经验。
Arch 的主要特点是极其灵活的系统配置,它在安装初期就已提供。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自由度可能显得繁琐乏味。但很可能,这是值得的。
系统的灵活性使您能够从一开始就创建一个完全满足您要求的环境,而不必坚持根除不必要的功能。
很多有趣的软件通常专门针对此发行版及其衍生版本。对于更简单的发行版,您可能需要多花些功夫。
在性能较弱的机器上也能保持良好的性能。如果性能不够,你总能找到解决方案,比如使用轻量级图形环境,或者一开始就完全放弃它们(当然,前提是它能满足你的需求)。
除此之外,这也是更好地了解 Linux、更好地了解终端以及了解系统管理的好方法。
就我而言,自从我从 Windows 切换到 Arch 后,我就彻底放弃了回头或使用其他更“友好”发行版的想法。不过,你需要明白,Arch 远非最复杂的解决方案。
在我们开始之前,我对您的第一个建议是,如果您在安装过程中或安装后遇到任何困难,请不要羞于使用官方手册并将其与阅读本文结合起来。
内容
│ │ └─
1.1 关于现场环境
│ │ └─使用镜像
│ │ └─ 2.1 下载镜像
│ │ └─ 2.2 将镜像写入 USB 驱动器
│ └─ 2.3 加载镜像
│ └─ 2.4 了解 UEFI 和 BIOS │ │ └─ 2.4 了解 UEFI 和 BIOS │
│ └─ 3.1 关于在终端中滚动(注意)│ │ └─ 3.2 设置互联网连接│ │ └─ 3.2.1 有线连接│ │ └─ 3.2.2 无线连接│ │ └─ 3.2.2.1 连接到网络│ │ └─ 3.2.2.2 解锁模块│ │ └─ 3.2.2.3 连接到网络(续)│ │ └─ 3.3 更新密钥和软件包│ └─ 3.4 同步日期和时间│ │ │ │ │ │ │ │ │ └─ 4.1.1 UEFI 分区│ │ └─ 4.1.2 BIOS 分区│ │ │ │ └─ 4.2 格式化分区│ └─ 4.3 挂载分区 │ │ │ │ │ └─安装系统│ │ │ │ │ │ └─ 5.1安装软件包│ │ │ └─ 5.3切换到已安装的系统│ │ │ │ │ └─ 配置系统│ ... │ │ └─ 6.5.2 设置超级用户密码│ │ └─ 6.5.3 添加用户│ │ │ └─ 6.6 安装登录管理器│ │ │ └─ 6.7 安装图形环境│ └─ 6.8 重启└─结论
理论部分
首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将要做的事情,有几件事需要澄清。我强烈建议您从头到尾阅读本文,尤其是当您遇到任何问题时,因为其中一些问题将在本文后面得到解决。
让我们先明确几个概念:
Live 环境 是一种无需安装到计算机磁盘即可“即时”运行的系统,它可以将自身卸载到内存中。实际上,它就是 Arch,只不过没有图形界面,并且专门为在计算机磁盘上安装完整系统而定制。
“软件包”、“实用程序”、“软件”、“程序” 是类似的概念。因此,原则上应将它们等同看待。但在 Linux 环境中,“软件包”和“实用程序”这两个词最常用于指代软件。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软件包都是程序。它们也可以提供字体、壁纸、主题,并且需要安装其他软件包——即所谓的依赖项。
“目录”、“目录”、“文件夹” 都是相同的概念,但在 Linux 环境中,正确使用的词是“目录”。
挂载 是“连接”文件系统的过程,从而使操作系统可以访问磁盘或特定分区。
root用户 是系统的主要用户,对系统有完全的控制权,主要对根目录“/”有完全的访问权限。
根目录“/” 是整个系统(从用户数据到内核)的主目录。即使您将磁盘空间划分为多个分区,它们也会被挂载到“/mnt/...”、“/run/media/user/...”或其他目录中,而这些目录仍然位于根目录“/”内。
交换分区 - 用于在内存不足时从内存中卸载数据的磁盘分区。如果您熟悉 Windows 中的交换文件,那么这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一切皆文件- 在 Linux 中,一切皆文件,包括目录(文件夹)。此外,文件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扩展名(即表示其属于特定文件格式的前缀,例如“.txt”、“.mp4”、“.html”等)。记住这一点,这样当我们编辑某些文本文件时就不会感到困惑,因为这些文件没有“.txt”或“.conf”之类的扩展名——这是正常的。
引导加载程序- 负责加载已安装的系统,以及在计算机上同时安装多个操作系统的情况下选择“加载哪个特定系统?”。
如果内容对你来说是新的,没必要一下子记住所有内容。如果有必要,你以后会再回来的。
1.1 关于现场环境
安装过程包括启动实时环境、配置实时环境、准备目标磁盘以及下载和安装软件包(包括 Linux 内核和其他有用的东西),以使系统可用并满足您的需求。
此次安装分为两个全局阶段:
设置 Live 环境并安装系统。
设置已安装的系统。
在第一阶段,我们设置一个实时环境,以便能够在所需的位置下载并安装操作系统所需的软件包。
第二阶段,顾名思义,我们对已经安装好的系统进行配置。
处理图像
2.1 下载镜像
您可能需要考虑两个选项:
使用 Torrent(“BitTorrent 下载(推荐)”)——推荐此选项。
直接下载(HTTP 直接下载)- 如果您在使用 Torrent 时遇到任何问题,请向下滚动到“HTTP 直接下载”部分,您将看到下方可用的直接下载服务器列表。找到离您最近的国家/地区,然后点击它提供的第一个服务器。
2.2 将镜像写入 USB 驱动器
下载图像后,将其写入可移动媒体。
要将镜像写入 U 盘,我强烈推荐 Ventoy。准备完成后,只需将镜像复制到 U 盘即可写入,并且还提供了便捷的多启动功能(将多个镜像同时存储在一个 U 盘上,并有选择地启动它们)。——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
前往官方网站下载Ventoy。
找到“下载”选项卡。
该表格将提供三个选项供您选择。请选择任意一个,因为这三个链接都指向 SourceForge 上的同一个页面。
现在,在可用文件列表中,根据您当前的操作系统选择存档:
ventoy-x.x.x-windows.zip
或ventoy-x.x.x-linux.tar.gz
。
下载后,解压缩档案。
在 Windows 上:右键单击存档 → “全部提取”。
在 Linux 上:打开终端 → 运行:
tar -xzf <archive-name>.tar.gz
。
您可以在网上搜索关于如何使用 Ventoy 的详细说明。
2.3 加载图像
进入主板的启动盘选择菜单。无论当前系统是什么,都需要重启。
在显示主板徽标之前和显示主板徽标时,反复按下该键以打开启动设备选择菜单(可能称为“启动菜单”或类似的名称)。
例如:在技嘉主板上,这通常是 F12 键。您的主板可能有所不同。
您可以从主板的启动屏幕或通过谷歌搜索找到主板的特定密钥。
在启动设备选择菜单中,选择您安装映像的启动设备。请注意,如果某个选项带有前缀“UEFI:...”,请务必选中它。否则,请选择不带前缀的选项。
镜像启动后,您将看到所谓的邀请。这是有关当前用户以及终端代表其启动的计算机的信息:
root@archiso ~ #
2.4 了解 UEFI 和 BIOS
了解主板使用的固件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是查看其界面设计。进入启动菜单后,您将看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BIOS以粗糙的文本菜单形式出现,具有简单(古老)的界面。
UEFI提供了支持鼠标的现代图形界面。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因为之后的一些安装步骤将依赖于此。一旦你决定了,我们就可以继续了。
但是,如果在前一阶段您可以选择从 UEFI 驱动器启动,那么这清楚地表明您的主板使用了此固件。
设置 Live 环境
首先,您需要设置环境。安装将在它的帮助下进行。
3.1 关于终端内的滚动(注)
可选步骤。
如果您在安装过程中遇到问题,查看之前的终端输出(向上滚动)有时会很有用。此功能并非开箱即用,但可以使用 tmux 实用程序实现:
tmux
值得注意的是,tmux 仅在启动后才会显示终端历史记录。如果您打算使用它,请立即启动它以保存完整的历史记录。
再次强调,这不是必需的,但知道这个实用程序可用会很有用。
3.2 设置互联网连接
安装过程需要下载软件包。因此,首先需要确保系统可以访问互联网。
注意:建议尽可能使用有线连接以避免稳定性问题。
3.2.1 有线连接
如果您使用有线连接,则无需采取任何其他措施。
您可以使用 ping 命令检查连接:
ping www.baidu.com
几秒钟就够了。如果数据包收到了,说明一切正常。使用“Ctrl + C”终止进程。
3.2.2 无线连接
3.2.2.1 连接网络
如果您使用 WiFi 访问互联网,请使用 iwctl 实用程序:
iwctl
显示已连接的 WiFi 模块列表:
device list
此时将出现“设备”表。您的 WiFi 模块应该会显示在此表的列表中。很可能它会是唯一一个。记住它的名称。
注意“Powered”列,其状态应为“on”。否则,您需要启用此模块:
device <module-name> set-property Powered on
如果遇到“操作失败”错误,请查看“解锁模块”。如果没有,请跳过此步骤。
3.2.2.2 解锁模块
使用“Ctrl + C”退出iwctl然后运行:
rfkill
此命令将列出您的设备,包括网络适配器、蓝牙和 WiFi 模块。
找到“wlan”类型的设备。
如果“HARD”参数显示为“blocked”,则表示 WiFi 模块已被硬件阻止。请在笔记本电脑上查找物理开关,或通过 百度 搜索。如果“SOFT”参数显示为“blocked”,则只需解除模块阻止即可:
rfkill unblock wlan
如果命令因错误“无效的缓冲区目标”而挂起,请使用“Ctrl + C”中断它。
重新检查模块状态:
rfkill
解锁后,WiFi模块将自动启用。返回无线连接设置的开始。
3.2.2.3 连接网络(续)
获取可用网络列表:
station <module-name> get-networks
连接到网络:
station <module-name> connect <network-name>
如果要求您输入密码,请不要拒绝。
如果程序没有显示其他消息,则表示连接成功。连接成功后,使用“Ctrl + C”组合键退出 iwctl。
检查连接:
ping google.com
按“Ctrl + C”完成该过程。
3.3 更新密钥和软件包
更新软件包数据库以便将来获得最新版本的软件包:
pacman -Sy
然后更新可信密钥数据库。这对于确认已安装软件包的完整性是必要的:
pacman-key --init
然后:
pacman-key --populate archlinux
3.4 同步日期和时间
为避免下载软件包时出现问题,需要在实时环境中正确配置时间。请检查日期和时间设置:
timedatectl
确保“系统时钟已同步”状态为“是”。如果不是,请安装 chrony 实用程序:
pacman -S chrony
运行 chrony:
systemctl start chronyd
(请注意正在启动的服务的名称,其名称与实用程序本身的名称略有不同)
重新检查时间同步状态:
timedatectl
准备磁盘
在开始准备磁盘之前,请确保磁盘上没有重要数据。
4.1 创建分区
目录就是文件夹。但在 Linux 中,通常不在此上下文中使用“目录”一词。因此,我们将文件夹称为“目录”。
当我们创建分区时,每个分区都会由某个目录表示,这些目录可以提供对该分区的磁盘空间的访问。
主要章节的帮助:
Root—— 包含系统文件的根分区,以及用于访问其他分区(即其他分区)的目录;
EFI(Boot)——包含系统引导加载程序;
Swap 是一个交换分区,在 RAM 溢出时用作额外的内存缓冲区(类似于 Windows 中的交换文件)。
主页 — 用户的主目录。
需要哪些部分?
部分的数量取决于您的需求和偏好。
最低配置:
对于具有 UEFI 的系统:仅限 EFI 和 Root。
对于具有 BIOS 的系统:仅限 Root。
仅当您的磁盘空间确实不足(约 20-30 GB)或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才使用它。
推荐且通用:
对于具有 UEFI 的系统: EFI、Swap、Root、Home。
对于具有 BIOS 的系统: Swap、Root、Home。
BIOS 和 UEFI 配置的区别在于,BIOS 不需要创建 EFI(引导)分区,因为引导加载程序可以直接放在根分区中。
您有权创建、格式化和挂载您认为自己需要的分区。
让我们开始吧。
查看现有磁盘和分区的信息:
lsblk
您的输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您可能会得到类似这样的结果: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S
loop0 7:0 0 792.2M 1 loop /run/archiso/airootfs
sda 8:0 1 14.8G 0 disk
├─sda1 8:1 1 14.8G 0 part
│ └─ventoy 254:0 0 1.1G 1 dm
└─sda2 8:2 1 32M 0 part
nvme0n1 259:0 0 238.5G 0 disk
├─nvme0n1p1 259:1 0 237.4G 0 part
└─nvme0n1p2 259:2 0 1G 0 part
让我们看一下我提供的输出的每一行作为示例:
loop0 sda ├─ sda1 │ └─ ventoy └─ sda2 nvme0n1 ├─ nvme0n1p1 └─ nvme0n1p2
决定在哪个磁盘上安装系统,记住它的名称。
如果连接了多个磁盘,请再次确保对可以安装系统的磁盘进行进一步的操作,以避免丢失重要数据。
注意: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请使用带有“-l”(列表)标志的 fdisk 命令:
fdisk -l
如果您发现由于连接的磁盘数量过多,导致您需要的信息超出了屏幕的顶部边框,请使用 fdisk 命令输出重定向到 less 实用程序:
fdisk -l | less
这样,您就可以使用键盘上的箭头键或 Page Up/Page Down 键滚动查看命令输出。要退出,请使用 Ctrl + Z。
但我们主要使用 lsblk。所以让我们继续。
使用磁盘路径运行 fdisk 实用程序。路径通常以“/dev/”开头:
fdisk /dev/<disk-name>
例如,在我的情况下它是 /dev/nvme0n1。
管理 fdisk 需要使用一些命令,每个命令代表一个特定的字母。要查看可用命令的完整列表,请输入:
m
首次对磁盘进行分区时,请创建一个 GPT(GUID 分区表)类型的新分区表。为此,请输入:
g
建议的分区大小:
UEFI — 512MB。
交换分区 — 等于 RAM 大小。建议不少于 4 GB,但不超过 16 GB。
Root 权限 — 至少 20 GB。越多越好。我分配了 60 GB。
主页 - 分配与根分区相同的空间,或者稍微少一点,或者分配所有剩余的空间(如果您不打算创建备份分区)。
除分配的内存量外,每个分区的分区创建算法都是相同的:
新建一个section,输入:
n
只需按“Enter”即可将“分区号”保留为默认值。
将“First sector”保留为默认值,“Enter”。
对于“最后一个扇区”,请按以下格式指定分区大小:
+<amount><GB/MB>
(分区大小可以按如下方式指定(例如):+512MB
或+60GB
,等等)
因此,创建您需要的部分。
对于最后一段,您可以在最后阶段(“最后扇区”)分配剩余内存而无需指定大小。
如果 fdisk 指示存在现有签名(消息“分区 <num> 包含 <type> 签名”),则同意删除它:
y
完成剪切部分后,应用更改:
w
再次检查已完成的工作:
lsblk
4.2 格式化分区
下一步是将分区格式化为特定的文件系统类型。以下命令会将分区格式化为推荐的格式。如果您没有个人偏好,请按照说明操作。
如果您尚未创建以下任何部分,请跳过该命令。
将 EFI(启动)格式化为 FAT32:
mkfs.vfat /dev/<efi-partition>
格式化交换:
mkswap /dev/<swap-partition>
将根格式化为 EXT4:
mkfs.ext4 /dev/<root-partition>
对于所有其他分区,使用与根分区相同的格式。
4.3 挂载分区
您需要挂载创建的分区以使它们可用于实时环境。
原理是一样的:如果您尚未创建任何列出的部分,请跳过它。
为 EFI 分区创建目录“/boot”:
mkdir /mnt/boot
安装启动:
mount /dev/<boot-partition> /mnt/boot
swapon:
swapon /dev/<swap-partition>
mount:
mount /dev/<root-partition> /mnt/
为 Home 分区创建目录“/home”:
mkdir /mnt/home
mount:
mount /dev/<home-partition> /mnt/home
目前无需挂载“/backup”分区。您需要时再挂载。
重新检查已挂载的分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在“MOUNTPOINTS”列中:
lsblk
安装系统
5.1 安装软件包
作为最低要求,我推荐以下软件包:
pacstrap -K /mnt base base-devel linux linux-firmware xorg-server xorg-xinit efibootmgr grub os-prober sudo vim man bash-completion networkmanager konsole firefox
此命令将安装 Linux 内核、其运行所需的软件包以及与系统进行最低限度舒适交互的软件。
一些有用的软件包可以使一开始的工作更加轻松:
“neofetch” ——帮助快速获取有关系统的信息。
“qview” ——简单的照片浏览器。
“vlc” ——经典视频播放器。
“audacious” ——轻量级音频播放器。
“htop” — 系统监控、进程管理。在终端中运行,模拟图形界面。其功能与 Windows 中的“任务管理器”几乎相同。
“libreoffice-fresh” ——Office 套件(微软 Office 套件的替代品)。
“code” ——Visual Studio Code。
(只需将您需要的包的名称添加到上面提供的“pacstrap”命令的末尾)
您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查找名称来安装其他软件包(当然,前提是它们在官方仓库中可用)。但是,如果您是第一次安装,则可以将安装限制在我建议的列表中。
Arch 充满了 Windows 上现有程序的独立类似物,以及相当多的官方和非官方端口。
5.2 创建分区配置文件
fstab 文件存储了磁盘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系统识别磁盘所必需的。生成该文件:
genfstab -U /mnt >> /mnt/etc/fstab
未来展望:有时,在安装或恢复后,您可能会遇到 Grub(引导加载程序)无法识别系统的情况(列表中缺少“Arch”项)。问题很可能出在 fstab 文件中。
可选:您可以检查文件配置并确保系统可以看到您创建的所有分区:
vim /mnt/etc/fstab
fstab 文件将在 Vim 文本编辑器中打开。确认一切就绪后,退出编辑器并在键盘上输入:
:q
然后按“Enter”。
5.3 过渡到已安装的系统
切换到系统环境(也称为“chroot”)是从实时环境迁移到我们刚刚安装的系统环境所必需的。运行:
arch-chroot /mnt
注意:您将处于已安装系统的环境中,这意味着只有您在第 5.1 点中指定的安装软件包可用。因此,如果您在启动时遇到系统找不到程序的情况,则可能是您遗漏了某些程序。您可以使用 pacman 安装必要的软件包:
pacman -S <package-name>
系统设置
6.1 系统时间
首先,设置您的时区:
ln -sf /usr/share/zoneinfo/<Region>/<City> /etc/localtime
将<Region>
和替换<City>
为您相关的地区和城市。例如:/Europe/Moscow
或/Asia/Bishkek
。
如果您不确定具体要输入什么,请查看所有可用区域:
ls /usr/share/zoneinfo
此命令将允许您查看“zoneinfo”目录,其中包含代表区域的目录。
要查看特定区域内所有可用的城市,请在“zoneinfo”目录中输入其名称:
ls /usr/share/zoneinfo/<Region>
将显示特定区域内所有可能的城市。
生成“adjtime”文件来同步硬件时间:
hwclock --systohc
6.2 系统本地化
注意:我建议您只使用英语界面语言。Linux 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英文的当然,您可以稍后添加任何其他键盘布局语言。
通过在文件“locale.gen”中取消注释所需语言及其编码的行来安装语言。对于编辑文本文件,我建议使用 Vim:
vim /etc/locale.gen
该文件将在 Vim 编辑器中打开。输入反斜杠即可切换到文件搜索模式:
/
通过输入名称来找到所需的系统语言。例如,英语是“en_US”。对于英语,请找到以下行:“#en_US.UTF-8 UTF-8”。
找到后,按“Enter”。
现在光标位于所需行,进入编辑模式。按下键盘上的:
i
删除所需语言配置行前的井号“#”。它应该像这样:“en_US.UTF-8 UTF-8”。
按“Esc”。
要保存更改并退出编辑器,请在键盘上输入:
:wq
按“Enter”。
打开以下文件:
vim /etc/locale.conf
该文件将为空。切换到编辑模式:
i
对于英语,请输入以下内容:
LANG=en_US.UTF-8
键入以保存并退出编辑器:
:wq
按“Enter”。
生成语言环境,以便系统获取设置:
locale-gen
6.3 启用网络管理器
将 NetworkManager 添加到启动中,以便重启后可以访问 Internet:
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
6.4 设置引导加载程序
安装 GRUB:
grub-install --target=x86_64-efi --efi-directory=/boot --bootloader-id=GRUB
然后,进行配置: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6.5 设置账户
设置帐户包括指定主机名、Root 用户的密码,以及创建具有 Root 权限的第二个用户。原则上,创建第二个用户并非必需,但从系统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6.5.1 主机名公告
接下来,您需要设置主机名。换句话说,就是您的计算机在本地网络上的名称:
vim /etc/hostname
切换到编辑模式:
i
现在输入您喜欢的计算机名称。例如,如果您是个人使用,可以将其称为“台式机”或“PC”。为了方便起见,建议您使用简洁的名称。
然后保存并退出:
:wq
6.5.2 设置超级用户密码
用于设置Root用户密码:
passwd <password>
想一个密码。如果这是你的家用电脑,你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密码。
6.5.3 创建第二个用户
现在让我们添加一个新用户,我们将大部分时间都坐在他下面。给他想个名字。这里也一样,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想象力:
useradd -m -G wheel -s /bin/bash <name>
如果你的想象力实在太差的话,你可以称之为“用户”。
在“passwd”后输入您的用户名来设置密码:
passwd <name>
您将需要经常输入它,请记住这一点。
现在,您需要为您的用户配置可用的权限。输入:
EDITOR=vim visudo
向下滚动并找到以下行:“#%wheel ALL=(ALL:ALL) ALL”。
通过删除井号“#”来取消注释此行。
保存并退出:
:wq
6.6 安装登录管理器
登录管理器负责在用户登录系统时(例如,重启后)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有许多适合各种品味和风格的登录管理器,并且像 Linux 上的几乎所有东西一样,它们面向根据需要进行额外的灵活定制。
让我们安装最流行和“经典”的登录管理器之一 - SDDM:
pacman -S sddm
安装 SDDM 后,将其添加到启动:
systemctl enable sddm
6.7 安装图形环境
您选择的图形环境会直接影响您的用户体验:界面设计、功能和性能。市面上既有功能齐全的图形环境,也有窗口管理器。
图形环境 - 提供现成的界面和预装的程序集。通常相当于“拿来就用”。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便捷的选择。
窗口管理器 - 提供纯图形环境,开箱即用,仅提供窗口管理功能。除运行所需的依赖项外,无需安装其他软件。始终需要仔细定制以满足您的需求。允许您几乎从零开始定制系统的外观和图形功能。
我建议考虑选择图形环境。
将来,如果您想要更多的东西(或者......相反,更少的东西),您可以切换到某个窗口管理器。
KDE Plasma 是最受欢迎且灵活的图形环境之一。安装简单,无需进一步研究配置文件即可开始使用。
pacman -S plasma
6.8 重启
恭喜!剩下的就是最简单的部分了。
退出 chroot:
exit
重新启动进入已安装的系统:
reboot
系统启动后,您将看到登录管理器,需要在其中输入您的用户(我们称之为第二个用户)的密码。登录并享受。
要打开终端(在我们的例子中我们安装了 Konsole),请按键盘上的 Win 并输入其名称,类似于 Windows 中的“开始”菜单。
首次使用 Arch Linux 的一些注意事项:
Arch Wiki、Reddit 和论坛。即使官方Wiki乍一看似乎很复杂,也不要忽视它。不要羞于在论坛和社区上寻找解决方案并提问。如果您在互联网上其他地方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 Reddit 可能是您在 Arch Wiki 之后首先想到的地方之一。
终端。不要害怕使用终端。没错,如果你以前没有任何经验,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慢慢习惯吧。因为当你需要在图形界面之外做点什么的时候,你会感觉像一只在迷雾中摸索的刺猬。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 Linux,那么一直坐在 GUI 前肯定不行。
软件包管理器。我建议您在安装后立即熟悉软件包管理器 pacman 和 yay。pacman 允许您从 Arch 官方仓库下载软件包。yay 提供对用户仓库(即所谓的“AUR”)的访问。pacman 中没有的软件包很可能在 yay 中找到。同时,请熟悉使用 CMake 编译程序,但如有必要,您可以稍后再学习。
做笔记。使用 Obsidian 或 Notion(或其他工具)来记录你在 Linux 世界中的冒险经历。更具体地说,就是方便地写下问题的解决方案。相信我,这不仅能显著提高你学习 Arch 的速度,还能显著提高你学习 Linux 的速度。有时候,从你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写的笔记中找到解决方案,然后沿着已经解开的思路继续学习,比再次翻阅已经找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要快得多。
备份。Arch本身很稳定,但图形环境和窗口管理器(以及通常安装的软件)有时会带来麻烦,尤其是在刚开始学习使用它们的时候。不妨试试 TimeShift 实用程序。它非常易于使用,并且允许您创建快照——系统的快速备份副本(快照)。这非常有用。相信我,一开始您很可能会因为“搞砸了”而频繁地重新安装系统。诚然,有时 TimeShift 在恢复系统快照后会留下一些“污垢”——那些您决定“回滚”的更改的残留。因此,除了 TimeShift 之外,还请尝试使用 rsync 实用程序。它允许您创建系统的完整备份。实际上,创建备份只需将整个根目录“/”复制到某个僻静的地方,并在必要时使用当前系统格式化磁盘,然后将备份副本复制回来。 Rsync 可以让你比常规复制(例如使用 cp 命令)更快地完成此操作,并且还提供了其他选项来简化复制文件的过程(排除文件、忽略现有文件等)。简而言之,定期备份就是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