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冲突
今天,流程收尾时,客户端为了统计时延,连发两个接口:一个报开始时间,一个报结束时间。我因性能考虑,说:“明明一个接口能搞定!”客户端负责人说:“发送两次更合理,不做调整。”一句话把我噎住,空气瞬间凝固。
我争了两句,声音不大,却句句带着“你应该”。说完我就后悔了——我既非他的上级,也非他的导师,争论除了让会议多两分钟尴尬,毫无收益。
二、顿悟
下班之后,电梯里只有我一个人。镜面反光里,我看见自己眉间那股“真理在我”的倔强,忽然觉得可笑:
我负责后台,他负责客户端,职责边界像两堵墙,谁也推不倒谁。
我若真有权力,可直接写进规范;没有权力,却想“教育”别人,不过是情绪外溢。
公司不是学校,KPI 才是校规;代码风格、接口设计,能被 KPI 量化的,自然有人管;量化不了的,只能靠筛选——筛掉合作不顺畅的人,而不是把每个人都教成“我理想的样子”。
三、筛选的底层逻辑
社会协作的本质是交换:
信息交换
利益交换
情绪交换
当交换成本过高——比如两个接口带来的维护成本、调试成本、沟通成本——市场会用脚投票:
产品觉得体验差,会压客户端改;
运维觉得报警多,会压后台改;
如果谁都不觉得痛,说明这件事“不值得被优化”。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所谓“最优解”只是我的估值,市场尚未出价。真正的优化不是争论,而是让痛快点到来:
把两个接口的潜在成本量化成数据:QPS、延迟、故障率;
把数据摆到周报里,让数据说话,而不是我的嗓门。
如果数据仍不足以驱动改变,那就接受——这不是我的战场。
四、精力守恒定律
人的精力像一口井,每天固定水位。把它花在:
能改变的事:架构升级、容量预估、团队规范;
值得改变的人:愿意一起扛 KPI、一起填坑的伙伴;
其余皆是噪声。争论两句,水位就低两格;再复盘两句,又低一格。一天下来,井里只剩泥浆。
五、写给下一次冲突的备忘录
先问权力:我能否写进规范?能,就写;不能,就跳过。
再问成本:这件事带来的长期损耗是否肉眼可见?不可见,先放。
最后问自己:我争的是真理,还是优越感?若是后者,闭嘴。
六、结语
会议的那两分钟,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好为人师”的旧习。社会不是教室,同事不是学生;我们并肩,是为了把事做成,而不是把彼此雕刻成艺术品。
从今往后,愿我牢记:
只筛选,不教育;
只扛 KPI,不扛别人的因果;
只把井水,浇在真正能开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