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十一)多协议标记交换 MPLS
- 前言
- 一、传统网络的问题
- 二、MPLS:给数据包贴个“标签”
- 三、MPLS的工作流程
- 1. 入站
- 2. 中间
- 3. 出站
- 四、MPLS的能力
前言
-
前面我们讲解了计算机网络中网络层的相关知识,包括网络层转发分组的过程、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以及网络层的重要概念和网际协议(IP),互联网的路由选择协议、IPV6与IP多播。
-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解计算机网络中网络层的其他知识。
我的个人主页,欢迎来阅读我的其他文章
https://blog.csdn.net/2402_83322742?spm=1011.2415.3001.5343
我的计算机网络专栏,欢迎来阅读
https://blog.csdn.net/2402_83322742/category_12909527.html
一、传统网络的问题
-
我们知道,网络中的数据包要从A到B,得靠路由器转发。
-
传统的IP路由转发有个特点:每经过一个路由器,都要拆开数据包的IP头,查一遍路由表,确定下一跳。
就像我们寄快递,每个中转站都要拆开包裹看收件人详细地址(省、市、区、街道),再决定发往下一个中转站。如果是全国性的大物流网络,每天上亿个包裹,每个都拆包查地址,效率肯定低。
在大型网络(比如运营商骨干网、企业跨地域网络)中,数据包要经过几十上百个路由器,传统路由的“逐跳查路由表”就成了瓶颈——速度慢,还难保证转发的稳定性。
二、MPLS:给数据包贴个“标签”
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的核心思路很简单:在数据包进入网络前,先给它贴一个“标记”,后面的转发设备不用再查详细地址,看这个标记就知道往哪送。
类比一下:快递总部先给每个包裹贴个“区域标签”(比如“华北区”“华东区”),中转站看到标签,不用拆包看详细地址,直接按标签送到对应大区的分拣中心,最后再拆标签处理细节。
三、MPLS的工作流程
1. 入站
当数据包第一次进入MPLS网络时(比如从你的公司内网进入运营商骨干网),第一个处理它的设备(叫“入站LSR”,可以理解为“入口标记路由器”)会做两件事:
- 查路由表,确定这个数据包最终要去哪;
- 给它分配一个“标记”(比如数字“5”),并把“标记5→下一跳”记在自己的“标记转发表”里;
- 给数据包戴上这个标记(就像给包裹贴标签),然后发往下一跳。
2. 中间
中间的路由器(叫“中间LSR”)收到带标记的数据包后,不查IP路由表,只看标记:
- 比如收到标记“5”,直接查自己的“标记转发表”:“标记5→下一跳是设备X”;
- 把数据包转发给设备X,甚至可以换个新标记(比如设备X的标记表中“5”对应“8”,就把标记换成8再发)。
这里的关键是:标记是“局部”的,每个设备的标记表只在自己范围内有效(就像不同中转站的标签编码可能不同,但不影响整体流程)。
3. 出站
当数据包快离开MPLS网络时(比如从运营商骨干网进入目标公司内网),最后一个设备(叫“出站LSR”)会撕掉标记,让数据包恢复成普通IP包,按传统路由方式送到最终目的地。
四、MPLS的能力
-
速度快:中间设备不用逐跳查路由表,查标记转发表(类似“字典查字”)比查路由表(类似“翻书找章节”)快得多,适合大型网络。
-
支持“多协议”:不管数据包是IP、以太网还是ATM格式,都能贴标记转发(这就是“多协议”的由来),兼容性强。
-
轻松实现“特殊需求”:
- 比如“QoS(服务质量)”:给高优先级的数据包(如视频通话)贴特殊标记,让网络优先转发;
- 比如“VPN”:不同企业的数据包贴不同标记,即使走同一条物理线路,也能隔离成独立的“虚拟通道”,互不干扰。
以上就是本篇博客的全部内容,下一篇我们继续探讨计算机网络里面的知识。
我的个人主页,欢迎来阅读我的其他文章
https://blog.csdn.net/2402_83322742?spm=1011.2415.3001.5343
我的计算机网络专栏,欢迎来阅读
https://blog.csdn.net/2402_83322742/category_12909527.html
如果您觉得内容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