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结构与核心贡献聚焦
- 强调明确切入点和核心“亮点”贡献,避免分散,确保至少一项最主要、富有创新的方法。
- 在该贡献点上进行全面充分的实验验证,包括不同模型尺寸、普适性测试,以应对审稿专家的质疑。
- 建议从读者或审稿人角度思考,提前把可能被问的问题、实验条件差异解释清楚,并在文中备注硬件/软件环境。
3. 硬件资源与实验可复现性
- 实验在荷兰 HPC(约 300 张 H100 GPU)大规模运行,耗费数千至上万 GPU 小时。
- 实验资源紧张时可考虑使用国内云端租赁(如阿里、腾讯)服务,节省采购与维护成本。
- 建议与企业合作,不仅获得计算资源,也可共享真实数据;论文中需标注使用环境与配置,以增强复现性与对比公平性。
1. 聚焦研究方向与差异化竞争
- 当前在通用大模型方向竞争优势有限,建议深入特定子场景,打造差异化,例如垂直视频生成或多模态情感推理。
- 聚焦单一“亮点”贡献,保证质量优于数量,避免资源分散。
2. 论文写作与投稿节奏
- 数学/通信背景的研究者投稿周期通常较长(1.5~2年),可通过策略性并行推进,缩短时间。
- 推荐形成系列文章,每篇优化特定场景,与基础文章形成延续。
- 团队组合策略:师生协作+外部合作,扩大产出。
3. 团队协作结构建议
- 理论与工程交叉合作,构建“1+1>2”的协同效应。
- 资深导师牵线,数学工具支持团队研究。
- 鼓励跨学科合作(通信、安全、网络等),避免各自为战。
5. 国际合作与资源获取
- 合作方式:参加国际会议、邮件沟通、由学生牵头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系。
- 明确分工,鼓励国外学生参与实验或模型改进设计,但不应替代本校学生完成核心实验。